银保销售忽悠成瘾 银行行长揭露销售黑幕
众多读者:我们为什么被忽悠
记者多方调查,发现定期存款忽悠成保险产品原因多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理财师表示,银行对于销售保险产品都有任务和指标。尤其是今年以来,基金销售大幅下滑,保险更是成为银行力推的代理产品。“卖的多,得的也多”,利益的驱动也促使银行和员工对于保险销售“干劲十足”。有保险人士私下透露,银保产品的大部分收益不归保险而是流入了银行口袋。
“你知道银保产品为什么今年卖疯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种保险产品的销售一是借了银行网点众多的优势,二是借了“银行”这个金字招牌。银行人员的推荐、劝说和鼓动,都会让客户面对保险产品消除不少怀疑和顾虑。
据介绍,对于销售人员,银行都进行上岗培训。每推出一款银保产品,银行也会进行相关培训,不过只是利用夜间或周末进行。临阵磨枪,银行无疑难以保证每个销售人员具备良好的保险专业素质。记者就曾就一款银保产品的收益问题咨询一家银行工作人员,多问三句,这位银行人士便不好意思地建议记者,专业问题直接与保险人员沟通,并提供相关电话。
业务不精出现误导情有可原,一位银行业内人士称,不少销售人员则是“有意安排”、“主动出击”:利用模糊语言,选择性介绍让许多客户纷纷中招。一名推销过银保产品的某行柜员自揭内幕:银行、保险机构忽悠顾客买产品的关键点在于——事先不告诉客户提前支取可能造成的风险,一旦你的钱入了银保的账,再拿回来就要“割肉”。
昨日向本报投诉的读者中,多数是年龄偏大者,他们一般热衷传统的储蓄投资方式,但是对于新兴的理财市场和保险并不熟悉,甚至根本没有详细阅读后期提供的保险条款,只是听取了销售人员的一面之词、口头承诺,草率地签字确认。
采访中,多家银行和保险机构都表示,防止销售误导均有相关规定和制度,比如培训、犹豫期回访、风险测评、银行网点内保险公司营销人员的着装要与银行职员相区分,佩戴保险公司工号牌等。
但也有人士表示,这些只能算是内部规章,当利益与制度发生冲突时,难免会出现“变通”和“通融”,缺乏刚性和外界监督。
一家银行零售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确实接到较多投诉,但目前为止并未认定一起销售人员误导销售的行为,也未进行相关处罚。
银保产品姓“保”不姓“银”
沃保网保险专家表示,投资者频被“忽悠”,一个重要原因是犯了常识性错误:在他们印象中,银保产品就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买银保产品,就像存款一样,可以随存随取。
银行在推荐产品时,总是“有意无意”地拿银保产品与定期存款比收益,强化了投资者这种错觉。
该人士介绍,受到高收益诱惑的
投资者,一旦银保产品收益率下降,往往觉得这是“陷阱”,常常冲动地选择退保,结果被扣除高额手续费,损失惨重。
沃保网保险专家强调,银保产品通过银行销售,并有可能获得投资收益,但其实质还是保险产品。由保险公司负责精算、设计产品,借助银行网点代理销售。投保人所签的保险合同与银行无关,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投保人只能与保险公司协商解决。
其次,目前市面上的银保产品均为投资型,包括投连险、万能险和分红险。银保产品不能与储蓄简单对比,此类产品并非个个保本、收益固定。
再次,轻易退保损失重。据了解,银保产品一般为5年期或10年期,如果投资者提前支取,现金价值可能低于保费,没有利息,还要支付部分本金。因此,市民购买银保产品时,首先要考虑资金流动性,如果三五年内没有别的用途,确属闲置资金,再选择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