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销售忽悠成瘾 银行行长揭露销售黑幕
一位银保销售人员的自述:每卖一份都胆颤心惊
被朋友“忽悠”进了保险公司
去年过完农历新年,我决定来武汉找工作。愁眉不展时,朋友的朋友告诉我:“有份工作很轻松,没有人管,只用在银行呆着,卖出的单子,拿回公司,还有提成。达到‘最高境界’甚至不用去银行,单照出,钱照拿。”
诱惑让人无法拒绝。
简历递上去后,没过多久竟是一家保险公司通知面试和体检,然后是一周培训。
培训第一天,我发现一起进来的同事几乎都是一张“白纸”。除了学习些保险的“皮毛”外,讲师利用一堂课时间图文并茂地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意外事故,讲述生离死别,让在场人流下了眼泪,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余下培训时间里,我们重点学习销售心理学,产品讲解,如何与银行人打交道,如何赢得客户信任。“能把一张纸卖出去,还有什么卖不出去的?”培训讲师常如此鼓励。
几天死记硬背,我取得保险代理从业资格证。但是我觉得培训并没有让自己变成一名专业人士。面对未来的工作,自己心里依然没底。
“云里雾里更容易把产品卖出去”
上岗的第一个月,我没有卖出一份产品,作为新人总被安排去做些打杂跑腿的工作。
以后的时间里,我慢慢琢磨出业绩提升的门道——让客户云里雾里,反而容易把产品卖出去;相反,跟客户解释得越明白,越难卖。
如何做到“云遮雾绕”?
一是把银保产品“包装”成银行产品。银保产品其实是保险公司推出的业务,与银行理财产品不同,与存款、国债大相径庭。但我们通常在与客户的交流中尽量避免保险二字,常用“存”和“取”来混淆概念,强调“产品只能在银行买,其他地方买不到,存款收益都是在银行办理”,以此让客户以为推销的就是银行产品。
二是话说一半留一半。在销售银保产品时,我们都强调无风险,比存款划算。“把钱存银行利息少,买产品钱一样存银行,分红比利息高还送保险。”还会告诉客户,股票基金都在亏,银保产品绝对不会。
但保本的前提条件我却少有提及——完全符合条款,不提前支取,按时交纳保费。
对于客户普遍存在的误解我们也有意不作澄清。比如一款10年期的产品,客户认为取的时候是本金加分红,没有风险,但并非如此。它其实是按每年的现金价值加分红,有可能第一年1万元现金价值只有4000元,以后现金价值逐年提高。所以分红如果很少或是亏损的话,10年产品不到期支取肯定有风险甚至损失本金。
三是“以其昏昏使其昭昭”。保险比较专业的知识我们并不太清楚,但如果有人问及,我们会立马作出解释,让人觉得专业,至于对错,其实并无人追究。比如一款产品1万元存进去现金价值只有8000多元,客户不理解。公司也没人教过我现金价值如何计算,客户问我们就以此作答——“这个就相当于跟保险公司签了合同,然后保险公司拿这笔钱去做10年期投资,然后它又跟别人签了合同。如果你终止合同,就相当于单方面毁约,2000元相当于违约金。”
四是盯住中老年人的钱口袋。他们理财观念保守,习惯将钱存在银行,理解和反应能力较低。我们只要说没有风险,利息又比定期高,他们很容易动心。为了抓住这批人群,我们有时也采取些伎俩。有一次,一位60岁的爹爹到网点来,他年龄明显不符合购买条件,但我们“打围”游说老人为儿子买一份产品。但是按规定,合同签字人应是作为受益人的儿子,当时爹爹表示回去跟家人商量。我们认定老人回头再买的可能性不大了,为了第一时间让客户把单子签下来,我们让爹爹代签了儿子的名字。
“每卖一份,我都胆战心惊”
一年不到,我成了业务骨干,收入也从最初的800元涨到3000元。丰厚的收入让我更加卖力地去“忽悠”客户。
我们说的话具有煽动性,有的客户比较冲动,话没听全便掏钱要买,我心里开始发慌——这些人说不准哪天“醒”了,来找麻烦。
越怕就越有事发生。一位张女士刚听了产品介绍,就马上答应要买,声称要推荐客户给我。我当时心就有点虚,因为银保产品有10天的犹豫期,我并没有告诉她。一个月后,她带着丈夫来找我扯皮,说被我骗了,坚决要退钱。当我表示,钱可以取出来但1万元就变成了4000多元时,张女士在银行大厅闹了起来。
公司不想把事闹大,最后把钱全额退给了张女士,而我也被罚款以补偿公司损失。
还有一种情况更让我胆战心惊。有客户到银行存钱,银行员工在柜台上把保险直接卖给了他们,但保单联系人却写的是我的联系方式和名字,而我根本不知道他们销售时是怎么跟客户说的,做出了哪些承诺。
当看到有些市民拿着不多的积蓄来办业务,看到客户心满意足离去的背影,听到他们真诚的道谢,而全然不知手中的存单只是张保单时,我的良心不安起来。
今年4月,我终于决定离开这家保险公司。现在我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虽然薪水没有以前高,但心里踏实。
银保人员自述:揭秘银保产品疯狂推销利益诱惑使银行成大赢家
一般银行网点都有多家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驻守,每家产品不同,给银行的提成也有区别,但一般都高达8到10个点。保险公司往往赚钱不多,因为很大部分利润要分给银行。
银行热衷与保险公司合作销售银保产品,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在生意中是稳赚不赔的大赢家。
市民退保时保险公司会按其购买产品的现金价值支付,本金很有可能不保。有时如果客户坚持全额退还,公司不想把事情闹大也会答应其要求,同时会把其中损失转嫁到业务员和其负责经理身上,但分给银行的钱是不可能收回的。
银行能成为大赢家,关键是靠着“银行”这个金字招牌——我接触过的客户都是信赖银行才购买银保产品的,我们和银行员工就是利用了他们的信任才提升了自己的业绩。比如,我们会反复强调银保产品只能在银行买,交钱分红都在银行进行,让客户觉得就是在银行内部操作,就是把钱存在银行里,自由存取。
负责任的银行会要求理财经理和保险人员一起,给客户讲解。后期遇到问题,客户有疑问或是退保,也会主动配合,安慰客户。但有些银行怕麻烦,一出事就把客户往保险公司推,有些人甚至连银行门都不让客户进,直接让人把他们带到保险公司。
有段时间,我工作的那家银行网点附近有很多拆迁户,他们的赔偿是一套还建房和一笔现金,拆迁户大都准备把钱存定期。
为了招揽到业务,我们与银行的员工统一口径——产品是3年期的,最长可以存到10年,但其实这款产品本身就是一个10年期的产品,如果3年取出来,就是属于退保。
我们劝导客户说房子2年就拿到了,建好后通风,3年就过去了。现在存钱3年后绝对能取,有收益还可以拿到几百元的购物卡,很多人被我们说得心动。
客户并不知道,钱确实能取但跟银行存取款性质不一样,是属于退保。我有些担心,想跟客户说清楚。但当时大环境让我不能开口。银行员工和保险代理都在疯狂推销,当时我们公司给银行的人提点很高,每1万块钱提点100元,10万就是1000元。很多客户办理的金额都超过10万,银行员工一个月仅我们这一块的返点就能拿到上万,那个月我们一家公司销售额就达到400万元。
直接给银行员工提成是明令禁止,这是所谓的小账费用。小账费用就是私下交易的“好处费”,相当于是业务员把自己的提点分给银行的人。
那时,银行的人把我们视为“衣食父母”,只要有银保购买意向的客户,全都推荐给我。网点同期还有很多公司在卖同类产品,有一次我不在现场,一位客户已经答应要买别家的银保产品,银行人员打电话把我叫回去再次劝说客户,结果客户最终选择了我们。
利益诱惑,常让银行员工将诚信与操守抛之脑后。一次,有位客户提出质疑,他不信任保险公司的人,就找银行的人写证明,银行工作人员二话不说,就满足了客户需求,签下“3年之后保证可以取”的字样,并署下自己的名字。后来我私下问她,怎么敢负这个责任,那人答道:“3年之后,我在不在这上班还是问题,管他的。”
一些银行员工为了提成收入,把客户导向某一类产品,不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更不是所谓“为客户量身定做”。他们就跟有些卖药的一样,哪种提成高,就推荐客户哪种药,根本就不讲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