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阶段的幸福妈妈 都有怎样的一本理财经?
【经典案例】从不知道股票为何物到成为理财主要手段
50年代妈妈 炒股年均盈利20%
2012年,据说是一个超过90%的人都在股票亏钱的年份。从2007年开始的大跌至今,大盘从6000多点跌到1664点,再到如今的2200多点,过山车式的市场,让不少散户的资金大幅缩水。但严阿姨是一个例外。
上世纪50年代中出生的严阿姨,如今已经接近60岁。和一般同龄人热衷储蓄不一样,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她就以股票作为理财的主要方式,在最好时期,她在广州拥有4套房子,几乎全是从资本市场赚回来的钱。听这样一个妈妈讲理财经,就像听一个偶像在说传奇故事一样。
勤俭节约积累第一桶金
1983年,当时28岁的严阿姨大学毕业后结婚。当时,学医的她嫁了一个技术人员,夫妻两个加起来的工资100元出头,在当时已经是工人阶层收入较高的人群。
1985年,很多人纷纷下海时,严阿姨夫妇由于一个是医生,一个在工厂已是管理人员,因此两人并不舍得辞职,仍旧在旧岗位坚持下来。家婆是大家闺秀,对生活要求高,因此严阿姨每月拿到工资后,都要精打细算,先将每个月的必需品:米、油、盐、煤等全部买完,剩下的钱再分配用来买菜买肉。尽管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严阿姨都坚持将每个月收入10%左右用于储蓄。但这笔备用金,总是因为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动,“比如家婆一场病,马上又清光了”,严阿姨说,随着孩子出生,在那些年,家庭财政相当紧张,甚至连儿子生病住院也没钱交费而求助娘家。
后来,两夫妇也开始变通。在工作之余,严阿姨靠自己手艺开始帮人缝纫车衣,每套1元,由于勤劳肯干,每月也有50多元的收入,随后,广州开始开设灯光夜市,严阿姨就自己做衣服,交由丈夫去摆摊经营,5个月时间,两夫妇就赚了三四千元,重修装修了自己的小家庭,并购买了当时还是奢侈品的冰箱。
两夫妇通过各种兼职和努力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严阿姨一家积累了第一笔财富,约为8万元,他们开始物色商品房。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开始跟股票结缘了。
与股票首次结缘亏50%
肇庆星湖味精,是90年代的明星企业。在企业发行内部股时,经过星湖味精内部工作人员——严阿姨的亲戚的强力推荐下,两夫妇将准备购房的所有积蓄,以高价收购了企业的内部股。但上市后,并未能如他们所愿赚取高利润,反而将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财富腰斩了一半。
“这个学费,交得太重了,我不服气”,严阿姨说,自己并不服输,后来听说一个工友的儿子有炒股经验,于是她开始向对方请教。在对方的指导下,她在当时的股市花了300元买了一台收音机,同时还要每月支付30元的租金,而当时,她每个月的收入仅为150元。
在收听股市信息的同时,她得知每逢周日股市台有一个股市沙龙,门票就需要30元,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参加,当时股市正处于熊市,她就抱着学习的心态一直关注。在沙龙开始前,她先到帮忙布置现场,沙龙结束后,她主动留下来收拾。慢慢地,她和一群操盘手变得熟络,获得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1995年国庆节前后,这群操盘手主动给她介绍了一只股票——琼民源,也正是今天的中关村。严阿姨用当时准备购买国债的钱,全部投入购买琼民源。在1996年大行情开始时,这只股票从几元钱涨到20多元。某天,已经相当有经验的严阿姨突然发现琼民源的交易量出奇大,和一群朋友通消息后,她迅速清仓。结果第二天,琼民源开始停牌,一停就是几年,再亮相股市时,已经变身中关村。
有输有赢股市考验心态
琼民源让严阿姨第一次尝试到在股市胜利的滋味,但在1997年,楼市开始起步,她将盈利在随后几年购入4套房子。由于不舍得股市,她将房子进行了分期付款,留了部分资金在股市。也正是1997年,由于涨跌停板的推出,股市进入了“日日跌停板”时期,“当时有个持仓股票,连续跌了7个跌停板,心都凉了”,这一跌后,她本来计划买房的资金缩水,甚至在收楼时都要去借钱。
此后,经过2007-2008年的大跌,她股票最高市值试过从90万跌至58万,但严阿姨的心态极好。“股票市场,当然是有输有赢的,但我从来不追涨杀跌,更多的是看技术分析”,她自己算过一笔账,从1997年至今,她每年在证券市场平均有20%的盈利。
严阿姨性格平静,这让她理性对待股市,同时保持清醒。她愿意投入,即便在工资二三百元的日子,她仍旧舍得以每天1000元的价格去学习股市分析。“当年跟那群老师学技术分析,真是受益匪浅”。
笔者所认识的严阿姨,是一个果断有魄力的妈妈,跟那个年代的妈妈相比,她更愿意学习,更能跟得上潮流。如今,已经年近60的严阿姨,在电脑进行股票交易,像诸多年轻人一样,上网、用QQ、聊微信。如今,她还在老年大学学摄影,她做出的烘焙蛋糕、面包、红豆糕、水晶饼可以媲美蛋糕店,是一个会投资也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而说到选股的精准,不得不佩服严阿姨。去年年底,严阿姨以3.61元/股的价格买入中科英华,不久,该股停牌,今年3月复牌后,接连迎来了6个涨停板。
相关链接
不让保险变风险 女性购买保险要讲究别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