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理财陷阱那些事 揭开保险“陷阱”的神秘面纱
在投资理财领域的投资“陷阱”中,证券投资咨询的“陷阱”还不是挖的最深的,考虑到目前的股指并不高,所造成的投资损失一般不会超过40%。可是,如果你作为一个对黄金投资和外汇投资知识一点也不了解的投资者,当你见到有人向你推销“炒金”和“炒汇”业务时,你的脑袋里可要把弦绷紧。因为这些推销“炒金”和“炒汇”业务的,基本上都属于“见不得光”的“地下”业务,这种“地下”业务是得不到国家法律保护的。国人要想获得好的投资理财回报,首先要做的便是战胜各种投资理财的诱惑,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自打本山大叔在春晚上推出了《卖拐》系列三部曲之后,“忽悠”这个特指性名词一夜之间红遍中国。似乎光是嫌在嘴上说还不够,一些人还把《卖拐》的剧情编成多个不同形式的版本,让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光大”。一时间,各路忽悠高手在国内的各个领域兴风作浪,忽悠得没完没了。
作为国人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与理财领域更是大大小小忽悠高手们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原因无它,就是这个领域的钱太多了,也太好挣了,因此也就吸引了这些忽悠高手纷至沓来。他们利用大多数国人对投资理财知识的缺乏,人为设计了一个个防不胜防的理财“陷阱”,将国人辛辛苦苦打工几十年挣来的血汗钱划到了自己账上。我们已经从国内各家媒体上了解到了由于缺乏投资理财知识而上当受骗的故事,这种“被投资”、“被理财”的忽悠故事不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乃至于今后。这些设计理财“陷阱”的忽悠高手不仅来自于国内,也来自于国外,上当受骗的不仅有刚刚过上温饱生活的工薪阶层,也有腰缠万贯的亿万富豪。对于这些忽悠高手而言,不管你是谁,穷富通吃,把别人的钱忽悠到自己手上就成。
就拿普通大众最为熟悉的证券投资咨询行业来说,按理讲,要做好这一行业,对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须精通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还得结合上市公司所在行业的基本面以及成长性,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投资判断。要达到这一要求,咨询人员的年龄至少得30岁以上,对于学识水平的要求更是不言而喻。可是,如今的券商为了抢客户和降低人工成本,派出大量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充当客户分析师,让这些年轻人整日奔波于大街小巷拉客户。这些年轻人为了完成券商的业绩考核指标,在没法提供专业股票投资分析服务的背景下,只能以“我们营业部有内幕消息,在我们这里炒股票肯定能够赚钱”来忽悠人,听信了这一点的投资者无疑是踏进了这个投资“陷阱”。更有甚者,一些看中证券投资咨询行业有金可掏的炒股大户,利用现在互联网技术的便利,把自己包装成为“中国的巴菲特”招摇撞骗,通过开设炒股咨询网站,让盲目崇拜自己的“粉丝们”交黑马保证金,而钱一到手,要么是溜之大吉,要么是不知所云,令投资者懊悔不迭。
在投资理财领域的投资“陷阱”中,证券投资咨询的“陷阱”还不是挖的最深的,考虑到目前的股指并不高,所造成的投资损失一般不会超过40%。可是,如果你作为一个对黄金投资和外汇投资知识一点也不了解的投资者,当你见到有人向你推销“炒金”和“炒汇”业务时,你的脑袋里可要把弦绷紧。因为这些推销“炒金”和“炒汇”业务的,基本上都属于“见不得光”的“地下”业务,这种“地下”业务是得不到国家法律保护的。也就是说,当你迈入了地下“炒金”或者地下“炒汇”的行列之时,你就得和你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资产说“拜拜”了,因为这种业务基本上是进去一个,消灭一个,根本没有赚钱的可能性。例如,去年黄金的涨势不错,凡是买实物黄金和国家银行开办的“纸黄金”的投资者赚头都不小,这吸引了一些本金不大的投资者也想从黄金的涨势中发上一笔财。于是乎,一些居心叵测的投资理财“陷阱”设计者看中了这一机会,便以向投资者提供资金杠杆为诱惑,通过交极少的保证金可以操纵很大量的“莫须有”的资金来买卖黄金。一旦投资者上当受骗,进入了这个“陷阱”,你的不多的本金很快就被以佣金、利息以及交易手续费等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榨光榨尽,颗粒无收。当你回过味来时,却因你投资的是“地下”业务而没法通过法律程序追回被骗取的钱财。
炒股,炒金,炒汇,在国人寻求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征途上,不仅仅充满着一个个缀满财富果实的参天大树,也同样密布着一道道荆棘遍地的投资“陷阱”。国人要想获得好的投资理财回报,首先要做的便是战胜各种投资理财的诱惑,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当你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自己这回是遇到什么投资“陷阱”啦。当你战胜了自己头脑中贪婪,抵挡住了种种美丽的诱惑时,你就向你财富增值的方向迈出了最为正确的一步。
【保险】揭开保险“陷阱”的神秘面纱
陷阱一:做保单
案例 2008年11月12日,云南消费者梁玉祥与妻子到三亚度蜜月,他通过携程网订了两张返回昆明的机票,又投保了两份“平安交通工具意外伤害保险”,每份20元。收到保单后,他发现保险期限只有一天,没有覆盖整个行程。梁玉祥致电携程客服热线及平安保险。平安回复称,系统中没有两人保单号,携程则承认这个保单属于伪造保单。随后,梁玉祥将携程告上法庭,要求携程网赔偿10万元,并在其网站公开道歉一周,但携程拒绝了这一赔偿请求。
拆招一些短期意外伤害保险赔付率低,再加上很少有人会致电保险公司辨别真伪,代理机构将假保单交给消费者后通常不会出事,从而滋生了不少售卖假保单的中介代理,其中以航意险最为典型。假保单事件较多发生在中介渠道销售的短意险,包括保险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意外伤害、旅游意外险等。
从被假冒的险种来看,通常集中在以航意险为代表的短期意外险,也有商业车险及交强险等财产险。所以,购买保险时,要注意辨别承保机构的合法性。消费者可以登录中国保监会网站,查询该机构是否为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合法保险机构。
一般来说,合法保险代理机构营业场所会悬挂保监局核发的《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消费者购买的时候可以留意。
陷阱二:存款变保单
案例西安市民朱女士2009年5月14日到银行,想将账上的70万元存成5年定期存款,而营业员给她推荐了一种“保险产品”,说收益会比存款高。她当时还在考虑,但营业员告诉她,一次性存款70万元存不进去,分期存才能存完。朱女士当时想着只要能存进去,也就没有多想次数问题,随后营业员办理了相关手续,并让她签了字。10月份,女儿岳某偶然看到了母亲办理的“存单”后,告诉朱女士,这只是一份保单。8个月后,朱女士找到银行,说银行当时未告知是保险,提出退保。但银行称,办手续前已告知是保险,而保险公司亦称,办手续前已告知是保险,退保要损失5万多元。
拆招进银行存款,被销售人员忽悠成了保单,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去年,银监会以“特急”文件形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首次叫停保险人员驻银行销售,剑指保险投诉重灾区“银保产品”。
随着银保合作渠道的持续整顿,目前的管理已相对严格,在合作方式上也有很多改进。但误导现象仍然存在。希望银行及保险公司能在合作中进一步秉承诚信原则,不能一味追求业绩,而忽视了对消费者负责。
当然,消费者在办理银行柜台业务时,也一定要认真阅读有关条款,不要轻易签字,要学会自我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