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保险声东击西 保单存单银行内“鱼目混珠”
VIP服务暗藏保险“温柔一刀”
刚办某银行信用卡不久,便被抽中成了幸运者,还能享受一些优惠活动。9月22日下午3时许,家住汉口万松园路的小张接到一通来自上海的长途电话,对方是一名自称姓刘的男子,来自小张所持信用卡的客服。刘某首先以客服工作人员的口气询问小张,对信用卡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其间,该男子准确地说出了小张的姓名、当时办卡的地址、身份证号码等资料,还称因为是金融机构电话,通话将被录音。
然后,刘某请求小张给他一点时间,介绍点情况。刘某说,该银行20周年之际举行抽奖活动,小张是被抽中的幸运者,只要每年交纳900元,就可以享受一份高达数百万元保额的保险。该保险有四个项目:1.因普通意外造成伤害,比如:在路上行走,被自行车碰撞损伤,穿鞋扭脚等。2.乘坐飞机、轮船时的保险。3.商业保险:比如自然灾害、地震、火灾。4. 2万元住院的医疗费用,给予住院发票,全额报销。该男子不停强调,只有银行抽出的信用卡幸运用户,而且只有武汉的用户才有机会享受此服务,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就享受不到VIP服务了。刘某还称,这种“好机会”名额有限。
小张对此很疑惑,表示要先问问家里人。但刘某随即表示,现在的年轻人要自己做主,如果小张同意,他将立即为小张抢先开通,小张所持的信用卡将会每月自动扣除相应的保费。好在,谨慎的小张一再婉拒,纠缠了十多分钟后,刘某终于打了退堂鼓,并留下了电话,要小张考虑清楚后再打给他。
回家后,小张立即上网搜索,发现不少网友都遇到过这种保险推销,还有人一时冲动,购买后才发现上当。小张认为,肯定是银行将他的个人资料泄露给了保险公司,才险些引来麻烦,遂气愤地向本报投诉。
记者从小张处取得刘某使用的电话号码,并打电话到当事银行客服总部调查此事。客服人员表示,刘某所使用的电话是该银行的,并非保险公司,银行方面不存在泄露客户资料。对于银行职员推销保险一事,客服人员解释称,他们只有在客户选择了“同意购买保险”后,才会去联系保险公司。
此事过后,小张对该银行的印象变差,随后注销了该银行的信用卡。
市民需谨慎 保险应“非诚勿扰”
以上三种典型的“借光保险”,目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记者采访了多名市民,大家一致认为,能为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是保险业不可否认的优点。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火爆,大大小小保险公司的激烈竞争,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无良的保险公司或个人开始不择手段拉保,甚至使用欺诈的行为骗保,都是不能被社会所容忍的。保险双方应该是建立在公平诚信的基础上的,但这些“借光保险”中,“鱼目混珠”、“狐假虎威”、“温柔一刀”的做法,有损双方的相互信任,在给顾客带来损失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保险业的自身形象。
法律界人士则认为,“借光”保险涉嫌合同欺诈,它们的问题在于是误导或者隐瞒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一般来讲,这些使用不诚信手段的人员推销保险时,只讲利益部分,不解释合同细节。比如说,如实告知原则,犹豫期,等待期,宽限期,免责条款及合同中止的负面效应等等。他们瞅准的是消费者不完全清楚这些概念对自身利益的影响,过分关心了产品利益和价格。这样的情况下签订的保险合同,无疑是空中楼阁,带来的结果便是合同一开始就无效或将来失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在推销人员过分夸大保险投资功效时,切不可一时利欲熏心,自己买的是“保”,却认为它姓“银”。金融系统、权证中心“借光”给保险人员甚至代销的行为,也说明相关的权证机构存在不小的监管漏洞。
保监会人士认为,保险业中出现这些不规范的操作,有较大因素是因当下同行竞争激烈,一些保险机构盲目增招推销人员所致。保险业是一个特殊行业,盲目增招的一些推销人员,缺乏相应的道德与法律意识,难免在业绩的压力和利益的驱使下做出一些不符合行业规定的行为。所以,相关机构的监管和保险行业的自律亟待加强。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