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团险:困境中寻找拓展生路
截至5月底,上海17家外资寿险公司中,获准经营团体保险业务的已有12家,在机构数量上已与中资公司不相上下。可是,双方在业务发展上却相差悬殊。今年1-4月份,外资寿险团险收入1.57亿元,仅占上海团险市场份额的4.34%。
寻找空档寻求突破
由于中方股东多为大型国企或者行业龙头,外资寿险公司一度被喻为寿险市场的“狼”。2005年,中意人寿从中方股东中石油手中,获得200亿元团险保单,直接跃居当年外资寿险保费收入第一位。今年前4个月,国泰人寿在东航及其关联企业的支持下,团险保费收入达到3328万元,为2005年公司开业来最好水平。然而,股东业务的效益未必最好。处于强势地位的中方股东,会对产品的保障与收益提出高要求,但出价却相当吝啬。
而且,股东业务毕竟有限。为此,外资寿险公司需要找到市场空档,摸索出一条与中资公司不同的团险道路。如外资公司凭借国际知名度,在国际旅行保险方面取得突破,获得外国商会和领馆的认同。
这种发展模式可简单归结为:短期险+期缴业务。据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统计,今年前4个月,外资公司短期团险业务收入1.12亿元,占其团险收入的70.7%,而中资公司的同类业务只占团险的12.8%。同时,在长期团险业务方面,外资公司更注重发展期缴业务,其中友邦保险、中宏人寿和信诚人寿的趸交保费为0,中德安联也只有26%;相反,中资寿险团险业务平均趸交比例达到75%,而太平洋(601099行情,股吧)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和平安养老等多家公司的趸交比例都接近100%。
国泰人寿团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资寿险公司在渠道和网络上仍然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尤其在国企和非外资企业的团险客户群体中占据相对垄断地位。在获得监管部门支持下,外资公司需要尽快找到团险的发展定位,营造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发挥企业经验、理念、服务等方面的领先优势。
冲破限制多元互补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