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项医疗险暗藏玄机 案例解读
刘先生申请理赔的事例,其实给广大投保人一个有益的提醒:如今市场上很多医疗险产品都打着分项保障的旗号,其补偿额度均设有上限。如刘先生所投保的这款产品,提供“3大项,共计10小项的医疗费用补偿”,乍看之下,细分到那么多的医疗项目,保障可谓十分全面。但在实际理赔过程中,由于采取分项给付的原则,其保障力度反而有可能降低。反之,如果能采取综合给付,那就相当于每个细分保障项目不再有补偿额度上限,而是仅仅按照整体实际医疗费用给付,即使给付比例下降为80%,如上述刘先生那样的情况也还可以获得8000元的理赔,比分项保障实惠得多。
在津贴型医疗险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细分的津贴额可能“名不副实”。以沪上某寿险公司的一款津贴型医疗险为例,可享受的保障有“急性医疗救护补贴80元/天,住院津贴补贴40元/天,看护补贴12元/天,重症监护补贴40元/天,康复补贴20元/天,最高每日津贴额可达192元”。但这样的细分保障并非在一次病例中全部实现,所谓的“最高192元/天”也很难赔全,如果客户没有施行急性医疗救护,住的也仅仅是普通病房,那么实际给付中“急性医疗救护补贴”和“重症监护补贴”这两项就拿不到,只能拿到72元/天的补贴,还不如直接选择笼统表述为“住院津贴每日100元或200元”的大概念产品。毕竟,虽然没有拿到,但“急性医疗救护补贴”和“重症监护补贴”这两分项的保障成本很可能被计算在产品的费率中。
业内专家指出,看起来“明明白白、细致入微”的细分化产品,很可能导致实际获得的保障额度低于合同表述的保障额。对于给付方式而言,分项给付的保障具有不稳定性,而综合给付简单笼统,在保障力度上却更为直观和稳定。目前,中意人寿、人保健康等公司均有综合给付型的医疗险产品。
保险公司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很可能在各类医疗险的保障范围上多加限制,比如设置免赔天数、额度,在保障利益、保障项目的定义上细分化条理化。消费者在选择医疗险的时候,除了留心费率高低、是否超越社保限制等方面外,也要留心理赔项目或指标的具体差异。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