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期待民营保险公司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目前来看,民营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的处境不容乐观,在市场份额被几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牢牢占据后,民营保险公司仅能从中获得可怜的一小杯羹。
根据万得资讯数据统计,国内34家中资寿险公司上半年保费收入共计5395.6亿元。保费收入前10家公司(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人保、泰康、太平人寿、生命人寿、阳光人寿、国寿存续)保费收入共计5038.2亿元,占市场份额93.38%。而5家民营寿险公司(民生人寿、合众人寿、正德人寿、信泰人寿、国华人寿)保费收入只有153.37亿元,市场份额仅占到2.84%。
国内36家中资财险公司上半年累计保费收入共计2417.8亿元。保费收入前十的公司(人保股份、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产、国寿财产、阳光财产、天安、出口信用保险、安邦保险)均为国有企业控股。这10家财险公司上半年累计保费收入达2097.6亿元,占36家公司全部市场份额的86.76%。其他民营保险公司和民营资本占股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不足10%。
无论是从寿险还是财险的市场情况来看,民营公司虽然都在积极介入,但所占市场份额极小。背景强大的国有保险公司的市场地位难以撼动,于是,民营资本开始转变进入保险行业的方式,邀请势力雄厚的国企“入伙”或参股国有保险公司。比如,浙商保险、中安保险、信安保险、中原保险、安康保险、中融保险、人和大众保险、德康保险等都有政府或大型国企的身影。
新设立的复星保德信的模式就是民营资本借力外资力量渗入保险行业,这是打破国企垄断,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大胆尝试,具有非常好的带头和示范效应。同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鲶鱼效应”,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保险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外资保险公司有着先进的保险技术、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这对于加快保险机构公司股权化改革、完善我国保险市场结构、满足国内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提高中资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国内市场,加速了保险市场的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国内保险公司更加积极地“走出去”,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有利于中资保险机构不断发展壮大。
今年两会期间,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就曾呼吁:“国务院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意见以及上海的38条意见均要求对非公有制资本实行"非禁即入",即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非公有资本进入的行业,非公有资本都可以进入,这些行业包括某些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社会事业领域、金融服务业等。但实际上,部分领域的开放还是非常有限,大量"玻璃门"依旧存在,(非公企业)一头撞上去,还是发现有门槛和障碍。”尽快除掉非公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和“弹簧门”,才是解决民营企业生存困境的根本途径,才能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巨大作用。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梁信军也说:“民营企业要做强,不要等政策,反而要超前于市场,更应该寻找与国企和跨国企业的合作机会,在合作中成长。”这就是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的魄力、胆识和智慧。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2003年中国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为3010.8亿元,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2010年达到1.06万亿元。但是,只有3亿人口的美国,拥有人寿保险公司1200多家,从业人员7万多,寿险保费收入接近2万亿美元。而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只有34家中资寿险公司,截至2010年末,中国的寿险深度仅为2.67%,寿险密度仅为794元/人,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寿险深度为12%,寿险密度为1500美元左右,我国寿险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民营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虽小,但同时其也拥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寿险为例,我国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近10年复合增长率近30%,未来几年或将保持10%-15%的年增速,保险业将维持快速增长。
如果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不能占据较大比重,我们就还不算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同样,如果民营保险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中不能占据较大比重,我们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非公经济36条”颁布6年、“新36条”颁布1年后,中国民营企业家依然任重道远。
千难万“险”只等闲,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有理由期待民营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推荐阅读: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