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险资投资13项新政尚未出尽 鸽笼式监管初显
大小险企偏爱不一
目前开放的这些投资工具以及金融产品,险资会对哪些比较感兴趣?
缴文超认为:“小公司对委托投资和购买金融产品应该比较感兴趣,大公司可能对无担保企业债、基础设施债权计划、股权不动产投资更感兴趣。各家公司也不可能全部参与,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决定参与投资的类型。很多小公司尚不具备直接投资股票的资格,所以金融衍生工具也不会参与。”
而前述业内人士则指出,这些工具,可能都会涉及。大公司会做得复杂些,小公司则相对简单,首选会是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其次是信托。
“从美国200多年的保险投资实践和监管历程来看,保险资金应该追求的是收益率‘足够高、足够长、足够稳’的投资渠道,保险资金投资管理是一场长跑比赛而不是短跑;名称相同的工具,比如股票,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可能有的适合、有的不适合作为保险资金的主力资产之一。所以,我们相信,这次投资渠道和投资机构的大放开,有利于大浪淘沙,去发现那些真正适合保险资金投资的工具和投资人。至于哪个新政受欢迎、哪个工具更有吸引力,我想还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暂时的好恶并不重要,关键看谁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徐高林说。
《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中已明确:保险资金可以投资境内依法发行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金融产品。
分析人士认为,扩大保险资金投资品种,有助于提高保险投资收益率。而建立以保险公司作为买方的主导地位,将促进整个金融资产管理市场的统一、竞争格局,其他金融机构将根据保险公司需求开发更多风险管理责任明晰、收益稳定的创新产品,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金融产品对保险公司的吸引力取决于金融产品自身的收益率,目前市场上理财产品参差不齐,保底不保底的都有,保险公司在理财产品选择上也不会贸然进入,还是需要评估理财产品的收益和保值情况。目前信托产品收益率较高,但是不保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额度不高,但是风险较信托小一些。我感觉,保险公司可能会更喜欢债券类或定存类或货币市场基金类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这样的产品首先是保底,其次才考虑收益。”缴文超说。
境外投资打开口子
此次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25个发达国家和20个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新的投资区域,险资境外投资区域不再仅限于中国香港市场。投资品种也不再局限于股票和债券,新增不动产、未上市企业股权、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品种。
“对于境外投资,险资应该量力而行,政策也只是开了一个口子,让你有一个很好的避险工具,万一境内市场不好,可以找到出口。从时机来讲,这个政策如果能在半年前出来就更好了。”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分析。
缴文超认为,目前内地资本项目外汇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境外投资可能需要保险公司设立海外资管公司,并且需要外管局批准一定额度。境内投资经理尚不具备海外投资经验,因此海外投资更多依赖境外资管公司和境外人员投资。对海外投资风险尚难评估。
近期,保监会批复了生命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设立申请,原则同意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设立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港元。
从目前险企在香港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情况来看,2005年底,中国人寿拿到了香港证监会向内地保险机构批复的第一张资产管理牌照。2007年3月,平安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也获得了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资产管理牌照。此后,华泰资产管理公司、泰康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太保等先后获准设立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去年11月,安邦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设立也已获得批复。
分析人士指出,在香港搭建平台,有利于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全球化战略,也利于引入更多海外产品,拓宽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类型。“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在此背景下,将为险资境外投资提供更多的空间。
前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也正在为成立香港公司做前期的考察,盈利模式是关键。最终是否要成立香港公司,他表示还没考虑清楚。
推荐阅读: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