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险业2009年共实现保费收入665.03亿元
2009年的上海保险市场发展好于预期,无论是寿险业务,还是财产险业务,都已经企稳回暖。《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于日前从上海保监局了解到,上海保险业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665.03亿元,同比增长10.83%。其中,寿险公司保费收入506.13亿元,同比增长9.57%。与此同时,这些公司的业务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新单标准保费91.88亿元,增速达14.81%,超过新单规模保费5.4个百分点。
从具体产品来看,上海地区的分红险由迅猛增长转为稳定发展,万能险和投连险业务由快速下滑转为环比正增长,业务占比也有所提高,普通寿险则保持稳定。
集体“趸转期”
在保监会的相关政策指引下,国内寿险公司已经开始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始调整业务结构,而由以趸缴业务为主开始转向以期缴为主的策略,为多数寿险公司采用。
这种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单位产品的内含价值贡献率,有利于实现保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寿险市场期缴保费在新单中的占比较2008年上升7个百分点,达到20%;去年代理渠道期缴保费规模为35亿元左右,作为期缴保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在30亿元左右的期缴保费增量中的贡献率达到72%,预计到2010年代理期缴的规模可与营销新契约持平。
记者也注意到,上海寿险业去年前9个月走势与2008年时基本一致,但9月份之后,保费平台逐渐走高年底翘尾趋势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去年8月份之后的监管部门提出了要进行结构调控有关,直接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去年调控后的期缴保费会在今年9月后续期红利开始体现;二是去年调控后趸缴保费、万能型保费下降幅度较大。
不过,对于各主体集体性将重点“从趸转期”,市场上还是出现了一些担忧,这主要集中在“转型”后的业务品质方面。目前上海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大多是3年期和5年期的,很多公司的3年期产品占了巨大多数比重,现在各家公司都开始转做期缴业务,而对于期缴的真正业务价格又缺少行业标准。多数公司一哄而上地转做期缴业务,对于品质的要求可能会有所松懈。另外,也有可能出现保险公司和银行渠道利益不一致的问题,由于银行会考虑自身的中间业务和代理业务收入,也并不会支持保险公司完全都做期缴业务。
分红险地位难撼
虽然今年伊始,泰康人寿、中意人寿等保险公司推出万能险和投连险新产品,但分红险在产品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依然难以改变,更多的寿险公司推出分红险新品种。
在所有公司中,新华人寿具有相当的代表性。“2009年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在银保和个险都经历了一场万能向分红的转型,这也是新华人寿在上海市场上的分水岭。新产品在银行渠道全新推出,成为目前银行渠道形态最成熟,保障最齐全的分红产品,颠覆了银保渠道产品相对简单的局面。在去年三季度时,新华人寿在上海市场上,分红业务占比达到100%,全年占比超过90%。”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于志刚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与此同时,续期拉动业务增长势头逐渐鲜明,“在去年前10个月里,我们的规模保费仍呈现微量的负增长,但此后,借在2008年四季度时所积累的续期保费使总保费转负为正,并在年末实现超过10%的正比增长。”
事实上,在去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新华人寿在上海的业务规模是市场前5排名序列中唯一一家出现负增长的主体。于志刚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去年前11个月中,新华人寿在上海的个险新契约一直排名第三,但是我们在第三季度时,选择了停售部分产品,并将产品由万能险向分红险转型,以至于保费平台出现一定回缩,排名也下滑至市场第五。但也可以看到,得益于这一转型,新华人寿在上海的个险新契约标准保费达到1.6亿元,晋升至市场第三。”
银保渠道一直以来都是新华人寿在上海市场上的最重要渠道。记者了解到的数据显示,新华人寿在上海全年规模累积保费和期缴保费分别为39.4亿元和12.1亿元。“缴保费同比增长148%,远远高出规模保费的8%,直接带动整个市场银保期缴近2倍的增速。我们的银保业务不仅实现了趸缴向期缴,万能险向分红险的转型,更在此基础上,由简单产品向养老年金,由短期期缴向长期期缴产的转型。尤其是银保续期超过90%的继续率,为保费增长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推动和保障,这个趋势在今年也将更加明显。”于志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