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业承保常年亏损 苦寻破解良策
1997年到2008年,是财险业大发展的黄金十年。近年来,财险业却陷入全行业亏损的泥淖。明年争取实现全行业盈利,成为监管层对财险公司的期许。
财险业存在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亏损”的“三年怪圈”,这个怪圈,是否真的无法破解?
除了赔付率、费用率等因素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提比例较高,也对财险公司经营利润有一定影响。日前,保监会就修订非寿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提方式,向财险公司征求意见。据了解,财险公司都倾向于调整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提比例,以释放更多利润。
1、全行业承保巨亏
在经历了2006年和2007年资本市场爆发式的增长之后,现金流承保的理念开始盛行,从过去较多依靠承保利润转向倚重投资利润,成为业内特别是财险业推崇的盈利模式。
近两年,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使得投资收益大为下滑,已难以覆盖承保亏损。今年上半年,财险业整体亏损5.4亿元,其中承保亏损逾78亿元。
从财险前三名的情况来看,只有太平洋产险实现了承保有利润。人保财险中报显示,虽然税前利润有3.13亿元,但承保亏损仍达12.12亿元,其中,车险承保亏损高达19.83亿元,已覆盖了货运险和企财险的承保盈利。平安产险董事长兼CEO任汇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平安产险上半年团车业务实现盈利,但个车业务仍然亏损。
“三年怪圈”论也有打破者。阳光财险在成立后23个月即开始实现盈利。据了解,其实现承保盈利的招数是“三不亏”原则:单笔业务不亏损、单个客户不亏损、单个渠道不亏损。
2、回归主业寻空间
09年以来,虽然财险公司承保业务有所改善,但盈利能力仍未根本改观。在日前召开的保监会第三季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要加强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监管,促进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和资产管理协调发展。
对于财险业“三年怪圈”的成因,一位财险公司负责人指出,根源在于很多公司重规模轻效益,只追求过度发展,不重视业务质量。在车险领域过度竞争,效益险种发展不够。“以规模换效益已经行不通了。”任汇川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投资收益实现盈利的模式,强化承保业务的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绩效,成为财险公司不得不为之的现实选择。
一位保险公估公司高层指出,只在车险等传统领域竞争,财险公司不会有大发展。受国家刺激经济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影响,一些重要的险种如责任险、工程险等非车险领域,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财险公司应在这些领域多下功夫。大地保险总裁蒋明则表示,要善于“借力发力、借船出海”,推进重点险种发展,以提高业务的综合产能。
在日前召开的财产保险经营管理研讨会上,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指出,今年以来财险业务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前三季,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信用险、农业险、房贷险等非车险业务分别同比增长56.9%、31.4%和63.8%,高于财产险业务的平均增速。
3、成本管控是关键
除了开发效益险种,加强亏损险种“大户”车险的效益管理和成本管控,也是扭转亏损态势的必行之策。
车险虽然盈利最低,但其带来的庞大客户群和可以迅速扩张的保费规模,让财险公司难以割舍。国内一家大型财险公司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没有不能保的业务,只有控制不好的风险和定不好的价格。车险业务之所以亏损,在于销售环节管理不善,获取成本高,理赔水分又大。随着市场规范和保险公司内控提高,车险业务完全能够实现盈利。
去年保监会发布“70号文”,实施一年时间来威力正在逐渐显现,财险市场秩序和经营环境有明显改善,商业车险折扣率同比有明显提升。上述人士预言,随着车险市场越来越规范,今明两年公司车险保单有望实现盈利。
据了解,承保利润较好的太平洋产险,一直很关注业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注重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今年前三季,在保费增幅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情况下,综合成本率则同比下降6.31%,低于行业平均水平6.55个百分点。
蒋明介绍说,在加强成本管控和利润分析等措施下,今年上半年,公司已扭转了承保多年亏损的不利局面,实现保费收入、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三增长”,特别是承保利润实现成倍增长。与此同时,综合费用率、赔付率和应收保费率三项指标则创历史新低。今年上半年,平安产险通过发展低成本渠道,压缩管理成本,改革运营模式,开展理赔减损等措施,综合成本率也有所降低。
今年上半年全行业综合成本率仍达108%,经营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情形未得到根本改变,财险业扭转承保亏损的局面,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