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商寻求与学界的互动
2009年对于习惯了高速成长的中国保险业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并未摧毁中国保险业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发展的活力,但其对全球保险业发展影响的逐步显现,促使中国保险业反思与变革。然而,在真实地面对原来赖以学习、借鉴的国际保险业百年老店的瞬间垮塌,国内保险业发展理论体系建设的滞后,也让正在成长中的中国险企对当下进行的变革时而感到困惑,由此,催生了业界与学界积极互动的需求。
“目前中国人保已初步构建了金融综合经营的框架,正在从多元经营向多元盈利发展,然而此次金融危机却让人们看到金融综合经营并非是成功经验,金融综合经营未来朝什么方向发展?”在日前召开的2009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理事会员年会上,作为中心常务理事参会的保险业众多老总们谈到公司2009年发展及2010年规划时,也表露出需要操作性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
新华股权案最终因汇金接盘而尘埃落定。但是汇金对中国保险业注资,新华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中再、新华股权的变化对公司发展影响非常大,这并非公司经营的问题。未来汇金如何行使大股东的权利,出资人监管制度如何规范,如何协调股东盈利目标与保险公司经营定位的矛盾?这也需要学者密切关注。”
保险业发展应该走出靠投资盈利的误区,承保、投资两个轮子一起转。“保险资金运用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能成为雪中送炭;指望雪中送炭,往往是雪上加霜,保险公司不能赌资本市场。希望中心能对其研究,总结规律;有理论指导,保险公司发展才能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健康。”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运洲、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梓木在会上提出上述观点后,也期望中心通过理论研究在保险业重大发展问题上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中国保险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助力。中银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曹圃也向中心发出联合研究国内银行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特点的邀请。
“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建立之初就是以搭建政产学交流沟通平台、推进理论研究与知识创新为宗旨。”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祁祥教授表示,从6年前中心成立时20多家理事成员到今天30多家理事单位,从单一保险业到涵盖保险、银行、基金、社保基金;中心已成为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中心发展本身也说明业界对中心的认可。“理论研究与实践互动的越好,保险发展也就越好、越健康。”孙祁祥教授表示,通过这个平台多方互动交流,具有头脑风暴的促进发展作用。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老总们对工作的总结规划,厘清研究的思路目标。同时,中心也发挥自有的优势,通过举办一系列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为中国保险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对于业界对理论研究的需求,孙祁祥教授表示,鉴于高校研究中心的定位,目前中心研究资源有限,中心对研究课题的选择更希望能够对业界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宏观与微观并重,微观问题宏观视角。二是理论实践并重,理论为主。三是国内国际并重,国内为主。”
“我们正在探索的这条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初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业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等问题?为新时期保险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我们对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的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刻。”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上述表示实际上是提出了中国保险理论研究方向。在中国保险业发展初步形成中国特色后,迫切需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保险理论体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实践已为保险理论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只有建立起业界与理论界的互动机制,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完善的进程,这也决定了保险业实践提升的水平。在这方面,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先行一步,也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