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要警惕保险业繁荣背后的风险
根据中国保监会网站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由54家中外保险公司组成的人身保险阵营的业务收入4257.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4.42%,其中中资增长66.09%,外资增长37.18%。在其他金融机构相关运行指标普遍趋缓或走低的环境下,人身保险业持续的超高速增长的势头仍然不减,这种状态究竟是福还是祸?
繁荣以高成本为代价
中国股市自去年10月开始走低,股市资金回流银行。人身保险业的扩张冲动与银行业化解存贷差压力和获得中间业务收入的需求不谋而合,形成了以3至5年期分红产品和万能险为主体的银行保险业务高速增长的局面。投资连结、万能寿险和保障功能较低的趸缴中短期分红产品实际上属于披着保险外衣的理财型业务,这类业务占上半年人身保险业务收入总量的79%,这种增长状态与制造“投连风波”的2002年人身保险市场的走势极为相似。
大比重的银行保险产品创造了保险业务收入数字的繁荣,并且似乎在股市低迷的环境下为民间资本充当避风港。然而,这种繁荣实际上是以高成本为代价的。今年上半年,整个保险业的投资收益率仅为2.4%,如果下半年的资本市场表现不尽人意,各家保险公司在明年初公布的可分配收益一旦低于客户的心理预期,保险业的市场形象将非常难堪。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市场2至6年的二、三线中资公司成为今年上半年制造这种“繁荣景象”的突击队,这些公司上半年的业务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500%,而高成本的银行保险业务大多占其业务总量的90%或以上。于是带来一个隐形的问题:在资本实力有限、资金运作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应对高速扩张形成的偿付能力和客户预期收益的双重压力?
不同保险公司的“算盘”
在一线的中资公司中,占据上半年市场份额42.76%的中国人寿(601628,股吧)股份业务总收入增长超过50%,其中新业务收入的一半来自银行保险。这类三至五年期的趸缴业务收入形成的现金流是为了应对年内将要到期的接近600亿元同类业务的给付需要,这种将那些即将到期的短期产品替换成为未来更多的短期产品的方案,将对于中国人寿股份产品的内涵价值形成压力。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