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两大误区:返还型不吃亏 保险是有钱人专利
总体来说,保险的基本原则是累积千千万万人的财力,结成一个抵御化解风险的聚合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是付出者,但同时也是受益者,通过付出,获得在遭遇事故得以及时救助的保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消费者却可能因为对保险认知的不够全面,而误选不适合的险种、增加不必要的保费支出或是致使手中的保单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此次,记者就将和保险专家们一同解开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误区,助力保险消费者更新“旧脑袋”,更科学有效地转嫁风险。
两大误区困扰投保人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我国仍处于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保险密度10年来虽然增长迅速,但数值仍然较小。相较英美等国4000~5000美元/人的保险密度,当前中国的人均保险费尚不及部分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国内的保险消费者容易陷入在这一特定市场条件下产生的2类误区。在这些常见的误区中,对保险性质的认知误区首当其冲。
比如,有部分消费者总是将保险视为一种投资赚钱的方式,而非保障工具。在保险保障期内,一旦未出险或未获超过所付保费的理赔,就会放弃续保,在后续真正遭遇损失时陷入无法获赔的窘境。又如,部分收入不高的投保人在选择保险产品时只肯买“投入返还型”的保险,认为返还型虽然贵,但到期能连本带利返还,如此“投资”才算不吃亏,不少人甚至因而背负了极为沉重经济压力。殊不知,保费低 、保额高的消费型保险产品可以是更合适的选择。
此外,还有部分消费者将保险视为有钱人的专利,而事实的情况则是,相对于高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在遭遇变故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更需要适度的保险保障。
其次,传统观念造成的误区也不容忽视。在国内,不少家庭都崇尚“以孩子为重”的理念,因此经常出现孩子的保险保障十分完备,而作为家庭经济顶梁柱的父母却是“无险傍身”,一旦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父母遭遇事故,整个家庭都将陷入风险。另一方面,部分保险消费者的保单清一色是人身保单,而从未想过对房产等家庭主要资产进行保障,但房产等高价值资产一旦遭遇损失 ,花费通常都不小。
科学投保遵循三原则
和普通消费品不同,保险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结构与种类相对较为复杂。走出保险误区,除了适度关注保险的新政,更新部分陈旧的偏见及认知之外,更重要的是明确自身真正所需的保障,并根据保障需求及自身的经济条件进行灵活合理的组合规划。一般来说,科学投保可遵循“适时、适量、适当”的三原则。
第一,适时购买。保险的一大特征是,投保人年龄越大,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越高,保费的要求也就越多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早点适时购买保险,保险消费者所需支出的保费投入相对也会更少。
第二:适量购买。保险的投入需要量入为出,根据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来确定每年的保费及保额。只要每年缴纳的保费及获得保额保障在合理的范围内,保险对个人和家庭的整体投资计划就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反,它还能为风险投资保驾护航。
第三,适选险种。除了根据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情况适时购买保险,适量安排保费及保额之外,还需按照自身的风险保障需求选购适当的保险。在险种的选择上,一般情况下可优先考虑意外险、健康险,再选择教育险、养老险、分红险等其他险,继而科学有效地循序转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