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盛天平核心高管离职潮起或因激励不到位
导读:在天平车险变为合资公司安盛天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盛天平”)仅半年,就传来天平车险旧部相继离职的消息。
据悉,安盛天平正在面临新老股东控制权争夺、运营理念分歧等合资公司常见的难题。中外股东50%对50%的股权结构,可能会让安盛天平经历更加漫长的磨合期,业内人士坦言不看好安盛天平未来的发展。
高管离职或缘起“激励不到位”
近日有消息称,安盛天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离职潮起,合资公司中已先后有常务副总裁、董秘、首席营销官、IT总监等高管离职。
对于安盛天平高管变动,安盛天平相关人士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公司确实有人员流动。”
不仅如此,据了解,原天平车险旧将更有些士气低落,因为在变身合资前,原天平车险实际控制人刘益谦多次口头承诺对原天平车险的管理层给予股权等激励,但变成合资公司后却只字不提,引起管理层人心思变。“最近走的人还挺多。”一位接近安盛天平的人士告诉记者。不过,对于刘益谦允诺落空导致老员工离职这一说法,安盛天平在对本报的回复中予以否认:“截至目前,还没有员工是因为这个原因离职。”
天平车险的身份改变始于一年前。2013年4月24日,法国安盛保险集团对外宣布,与天平车险达成协议,购买其50%的股份。根据协议,安盛集团将以约20亿元注入天平汽车保险,同时从现有股东手中购入后者24.4%股份,交易对价为19亿元,两项合计耗资约39亿元。
今年2月,经保监会批复,天平车险与安盛合并成立新公司,新公司全称为“安盛天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而变身合资公司后,安盛天平中外股东在合资公司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人事安排、财务处理方式等方面的分歧不断见诸报端。
“安盛天平遇到了合资公司常见的‘合资病’问题:身份从股份制变成中外合资,经营业务从车险扩大到财产险,原来的车险业务不能得到新股东的认可,新股东在营利、保费增长、内控等方面有新要求,这些都会导致人员离职。”同样经历过“合资病”的上海某保险公司高管刘忻(化名)表示。
但是刘忻并不认同原天平车险旧将对刘益谦的期待。“刘益谦只能保证在合并这个时间点,股价卖个好价格,落袋为安,至于未来,他怎么能保证。至于他对高管的承诺,只是君子约定而已,又没有法律效力。”刘忻认为,“经营权的争夺究竟听谁的,可能最后还是屈从于资本和股权的力量,看谁的股权更多。”
强势的安盛集团
目前以外资身份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受很多限制,例如在开设分公司上,外资保险公司在省一级开分公司数量限制在每年1~2家。由于政策上的限制,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一直难以做大,但是这些依然挡不住法国安盛集团在中国布局的步伐。
安盛集团在欧洲的经营已经进入稳定成熟阶段,难有大幅增长。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则能给安盛提供更多商机,例如新开机构、新开渠道、保费快速增长等等。
“这些话题会让安盛在法兰克福、伦敦等地的股价上涨,不然安盛在人们眼里就成为没有活力、没有生机的老牌公司。进入中国,这是安盛的战略选择。中国是个新兴的市场,安盛的做法就是先布局,坚守阵地,等待市场成熟。”上海某寿险公司高管表示。
安盛集团在近年来挤进全球企业500强的前15名,牢牢稳居保险业全球500强第一,主要是靠在全球范围内的并购得来。
业内人士透露,在寿险公司工银安盛内部,尽管安盛集团只占有27.5%的股份,但面对同是世界500强、持股60%的工商银行[1.15% 资金 研报],安盛也持强势态度。
作为全球资本领域并购大家,安盛在并购协议上不会存在漏洞。业内人士推测,法国安盛既然给刘益谦高出IPO的好价钱,应该存在某些协议约定,以保证安盛在公司的表决权和经营权,这可能是安盛天平高管变动的真正原因。
难以免俗的“合资病”
根据保监会规定,外资持股比例超过25%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属于外资身份。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上有28家外资合资寿险公司,21家外资合资财险公司。
上述安盛天平中外股东经营理念分歧早已在其他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上演过。
以安盛在中国投资的寿险公司——工银安盛为例。2013年年中,工银安盛总裁兼CEO马哲明离职。工银安盛是安盛在中国入股的寿险公司,前身是金盛人寿。2012年7月,工行入主金盛人寿,获得60%的股权,安盛股权稀释至27.5%。自工行入主后,工银安盛一跃成为寿险业黑马,2012年保费出现爆炸式放量,实现保费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197%,以半年的时间冲入寿险市场前20名。
马哲明在工银安盛可谓劳苦功高,他在任上带领金盛人寿改制成工银安盛,但工银安盛成立后不久,即传出马哲明因不满工行主导开发的一款产品,在公司管理大会上勃然大怒。距离工行入主仅一年时间,代表安盛的马哲明便黯然去职,取而代之的是中英人寿前总裁张文伟。
据了解,当初安盛和工行合作时,两家公司的合作协议里明文规定,在三年保护期内,工银安盛的CEO只能由安盛派遣,不会出现工行出身的CEO。
尽管CEO不能由工行决定,但马哲明离职后的一年间,工行派遣了大量工行员工任职工银安盛,例如工银安盛河南分公司总经理王国平,此前担任工行河南分行个金部总经理。
据一位接近工银安盛的险企高管透露,在合资企业中,工银安盛比较成功,保费增长非常快,“但是工银安盛仍然在磨合,股东都很强势,派出的高管都想说一不二。”
不同于工银安盛的是,安盛天平的两大股东持股占比相等。“安盛天平两大股东的股权是50%对50%,你可以不同意我,我也可以不同意你,这样公司发展会有很大挑战,公司还会有非常漫长的磨合期。”前述上海某寿险公司高管直言不看好安盛天平未来几年的发展。
前述上海某寿险公司高管表示,安盛天平、工银安盛经历过的“合资病”也同样会发生在其他中外合资保险公司身上。“中外股东在文化上、经营管理上存在巨大差异。成功的企业是结合双方的特点,产生自己的文化和经营策略,尽量包容、平衡双方的差异;不成功的企业就一直存在于股东的矛盾冲突中,你说一套、我做一套。”该高管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