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五毛!疫情过后,保障型保险需求绝壁大幅增加!
“大规模传染病的突发有助于催生社会大众的健康风险管理意识,激发对人身险尤其是保障型保险的需求。” 通过复盘2002-2003年“SARS”非典疫情及2009-2010年“H1N1”甲流疫情发现,在疫情的后半段时期往往会形成短时间的保费反弹,之后进入平稳增长状态。
长期来看,风险管理意识的提升会潜移默化地转化成对保险产品的需求。
以2003年SARS疫情为例,4、5月份进入集中爆发阶段,至5月末疫情状况开始好转,人身险尤其是健康险在病毒扩散期抑制的需求开始爆发,健康险市场急剧增长,5月单月健康险保费增速高达309%。此后的三个月健康险仍维持高增长,单月增速分别为265%、158%、131%。 此次疫情的高传染性也直接推动了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对于健康风险管理的意识提升,有利于保险消费群体的进一步下沉。 在参照非典疫情,当时疫情结束的下半年迎来了保险需求的大幅增长,“此次突发性的疫情事件及前期的相关政策出台,有望激发全民保险意识。” 而且就在几天前,一份针对“疫情后大众理财观念变化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7成受访者表示今后会增加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险产品消费。具体来看,特定人群对保险产品的热情要高于其他人群。
90后、80后购买保险的热情高于其他年龄段,西北地区对保险产品的热情高于其他地区,收入范围在15000-30000元的人群对保险的热情最高。
不久前,上海市政协委员、徐汇区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表示:
商业医疗保险是对现有社会基本保障制度的一种补充。基本医疗保险在基本医疗服务上有着广泛的覆盖,但涉及一些高端医疗服务、高端医疗药品时就无法保障。 与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商业医疗保险可以补充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甚至可以保障基本医疗保险超出部分需个人解决的费用。 至于如何让更多人能因此受益,他建议:
第一,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实际案例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于商业医保的认知度,提升群众参保意识;
第二,建议设立统一的商业医疗保险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将个人社会医保上的信息即时反馈到商业医保上,实现数据联通。
第三,健全商业医疗保险制度,鼓励更多的商业医保产品投放。建议相关部门出台行业政策,明确社会医保和商业医保的主辅关系,避免商业医保简单的与社会医保重叠。
第四,在大学开设商业医保行业相关课程,着力培养商业医保行业相关的人才,特别是“保险+医疗+精算”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保险作为一份实实在在的保障型产品,它的功用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并接受。 早在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就针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对于目前公众如何正确地选择保险产品,银保监会能否给一些建议?”的提问,进行了答复: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或者身体为保险标的,为消费者提供涵盖生、老、病、死、残等多样化、多种类的保险产品。 在疫情发生后,我们建议消费者可以结合自身的支付能力或者需要,通过购买医疗险保障更大疾病范围的医疗费用支出,或者通过购买重大疾病保险或者寿险等产品,保障罹患重疾或者身故后的大额支出和家庭收入损失等。 在国家对商业保险都如此重视的今天,给自己和家人买一份保险,可以更好地为您规避风险。
好啦,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希望小沃的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有任何疑问可"免费咨询"!小沃愿为大家一对一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