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分红险是“投诉高发区”?难道分红险都是骗人的?
诸如“只需交十万,若干年后,账户数字就轻松变成百万”,钱生钱的能力从未如此简单粗暴过——只要坐等着,五位数存款就能变成六位数,甚至七位数。
可一旦兴冲冲地买了,很快你就会失望——增值慢,取出难,这卖给我的是什么玩意?
一、为什么分红险是“投诉高发区”?
1、买前买后收益落差大
很多业务员在展示分红险计划书时,话术往往是:每年交个十万,交三年,如果一直不领,到了80岁就能有很多钱。这是真的吗?
钱会“自己长大”是不假,可是这里要注意两点:
首先,绝大多数理财险的收益一般分低/中/高三档,展示时为了诱人,常用的是高档收益,但实际上获得高档收益的难度很高。
比如,支付宝的“全民保”年金险也曾做过这种事,只显示高档收益,对不同收益档位缺乏明显提示;后来质疑声音大了,才把其余两档收益放到显眼位置。
其次,像当前的经济环境,理财险回报在中档较为合理,但依然有不确定性风险。根据合同,只有低档收益是白纸黑字保证的。但低档收益往往比银行定存利率还要差。
所以,购买前展示的收益和购买后实际的回报,两者差距较大,成为分红险常被投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有意无意的概念误导
分红保险理财为主,保障为辅,所以消费者投入的保费一般远大于出险赔付的保额。
大多数分红型产品约定用保额作为基数,计算每年返钱数额,但有些业务不精的业务员,会说成是以投入保费作为基数,诱导成交,数年后就很容易被投保人发现端倪,产生投诉。
3、一旦急用钱取不出来
分红保险的好处是,能给未来以确定的经济回报,但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流动性差,一旦急着用钱,想要取出来相当麻烦。
所以,如果想通过分红险理财,务必要用近几年都确定不会用到的钱,切忌将日常应急资金都搭进去了。
未来一旦因为周转需要而选择退保取现,损失极大。
二、分红险到底“坑”在哪?
根据银保监发布的《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保险公司分配给保单持有人的比例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
有人可能会说:“挺好的啊,全年利润至少分出7成,给投保人分红呢。”
但是,“可分配盈余”可不是保险公司财务报表上能看到的数字,而是保险公司说了算的。
而每一个投保人该占多少份额,不但计算方式复杂,而且涉及用户数据,也是保险公司绝不外传的内部机密。
所以究竟能有多少红利送到投保人手中,消费者终归是无从知悉。
投保人能做的就是,等保险公司每年给印发红利通知书,通知书上写了多少钱,就领多少钱。
在给保单持有人分红这件事上,保险公司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分红险到底好不好赚,想必大家也懂。
所以说,保险千万种,眼睛要擦亮!别人激情营销,你要保持冷静,莫待明年排队退保,怼天怼地怼保险。
一眼看中理财型保险,却忽视最重要的人身保障,是90%的人初接触保险时都会踩的坑。
只有选对保险,才能真正保障自己,把意外、疾病带来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三、学会这3点,避开90%的坑
1、优先买什么?
相比起理财型保险,我们更应该优先选择能提供基础保障的保险。毕竟“保险姓保”,保险的本质是为了保障。
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买保障终身的储蓄型保险,但千万千万别买返还型,预算不足的可以先考虑消费型产品,把保额做足,等以后预算充裕再调整补足终身保障。
为什么懂行的人都建议你,远离那种号称“有病治病,没病返钱”的返还型保险?
很多人会觉得,如果买了一份保险,身体一直健康无忧,那这份保险到期没用就亏了。
事实上,同样花5000块钱,储蓄型产品能买到50万保额,而买返还型产品只能买到8万保额。
花一样的钱,买到更高保额才能更有效覆盖风险。尤其在疾病高发年龄段,足够高的保额才能覆盖家庭财务风险,才是我们首要追求。返还型保险看似“有病治病,没病返钱”,但实际保障不足、价格高昂,多付的钱还不如留下存银行更划算。
2、优先给谁买?
买保险的原则是先给顶梁柱买,后小孩老人。顶梁柱是家里赚钱最多的,承担着家庭的主要经济责任,优先把TA身上把保额做足,才能考虑其他成员。
千万不要因为观念错误,优先给老人小孩买了,却没给顶梁柱配保险。而家庭支柱一旦病倒了,家人失去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还要背负着一大堆房贷车贷,才是对家庭真正的伤害!
3、花多少钱买保险合适?
一般根据家庭年收入的10~20%来配置保险预算。保费太低的话,保额难以覆盖疾病治疗费用,起不了作用,保险看起来鸡肋;保费太高的话,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所以最合适的保险,是根据自己的家庭财务情况及健康状况来进行个性化配置的,以现金和资产情况分析出最佳的保险产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