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险资 要加快改革进程
前者明确了保险资金可设立成长基金、并购基金、新兴战略产业基金、夹层基金、不动产基金、创投基金及相关母基金,重点投向国家支持的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健康医疗服务、互联网金融等产业和领域;后者则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资产证券化产品以盘活存量资产,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可以看到,两份文件的直接意义都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
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面临较大挑战,通过增发基础货币维持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可持续。因此,经济体制改革和盘活存量资金成为了出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体是金融改革,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行业理应发挥其自身优势,通过谋求险资运用改革,进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继此前打出一系列盘活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的组合拳后,领导层也寄望于撬动险资,再为实体经济导入“金融活水”。
2014年颁布的保险新“国十条”,确立了盘活保险存量资金、释放保险活力、全面参与实体经济、服务国计民生的发展方向,把保险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今年6月,国家领导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也强调,改革商业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场需求,有利于保险业创新增效,也可以带动社会有效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事实上,随着国内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险资也应该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更高效的作用。自2007年至2014年,保险业总资产规模由29004亿元上升到101792亿元,增长351%;资金运用余额达到9.3万亿元,同比增长21.4%。
实力强了,底气就足。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决定设立3000亿元的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以金融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无疑,此举将有利于改善当前的经济环境,抑制经济下行,特别是能够为部分国家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与金融同业相比,被誉为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保险业,在基础设施、不动产、股权等投资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些领域都是险资的优势。2012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推进险资运用的市场化改革,颁布了一系列资金运用新政,大大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从传统公开市场投资拓展到基础设施、股权、不动产等另类投资以及境外投资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为险资开展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的基础投资工具。
其中,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险资早已进行了诸多尝试。以广东为例,先后有人保财险、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等多家保险机构,以债权、股权、不动产投资等形式,参与到广东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养老社区建设当中。截至今年上半年,险资在粤累计投资余额已达3893.4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7.86%。
除了资金期限长的优势外,同等条件下,险资比信托资金,甚至银行资金更加便宜。而且,保险资金投资计划一旦实施,受货币政策影响较小,确定性较高,用起来并不麻烦。但需要强调的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性强、风险较高、涉及金额较大,必须坚持市场化的原则。
一方面,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险资大有可为;另一方面,险资更要按照“国十条”精神,往新的领域、方向投资,如投资重大民生工程,扶持科技产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