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险:退保背后的无奈
退保背后的无奈
调查显示,2009年以前,几乎每年都有外来务工人员退保。2010至2012年间,因国家规定不允许退保且养老保险账户转移政策已出台,故没有人选择退保。虽然国家上述政策没有变化,但调查显示深圳2013年又有人退保了。
“我们通过个案调查,了解到目前确实已有企业安排或要求劳动者选择老家的居民养老保险,并以此为理由要求劳动者退出或不参加深圳市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苏媛说。
“我在深圳市一家鞋厂上班。2013年4月,工厂在各车间宣传,告诉我们说,如果在老家买了新农保,就可以去社保局退掉在工厂所买的职工养老保险。工厂还说,如果买不够15年也没有用。我当时认为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太高,就去社保站退掉了已经缴了3个月的养老保险。”38岁的来大姐说。她还说当时有900余人退了保。
据了解,2014年,来大姐所在的工厂又通知说如果持身份证、家里养老保险缴费单(包括新农保)、家里的证明信、厂牌等,可以去社保站办理不缴费的申请。据说厂里共有200余人没有继续缴纳职工养老保险。
当问及企业是否对不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非户籍劳动者给付“回报”时,受访者说那些人听说不用自己掏钱(工资的8%)买养老保险很高兴,根本没想到企业可能会因此省钱,也没想到将来对自己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苏媛介绍,2009年年底以前,广东省一直实行的是允许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或缴纳地时退出养老保险、领走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做法,故每年年底都出现退保潮。因无法实现账户转移,外来工有两个选择:暂时封存个人账户,以备将来达到退休年龄且在该统筹地区累计缴费年限达到法定最低标准时回到该地区领取养老保险金;或要求退保,一次性领回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但同时要终结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终结后,即使该外来工日后再次在同一城镇就业并参加养老保险,仍需重新建立养老保险关系。外来工在不同的工作地点和统筹区域流转,很难在一个统筹地区维持工作时间长到能够领取养老金。同时,因对政策诚信度的怀疑,大多数人会选择退保。
外来工在某个地区退保,原企业为职工缴纳的那部分养老保险费已经进入社会统筹账户,不会退给外来工,对该地区而言,意味着退保的人越多,留在当地社会统筹账户的基金就越多。而实际上能够享受养老保险关系的劳动者绝大部分是城镇户口劳动者,用人单位以外来工名义缴纳的进入统筹账户的那部分费用,实际上是贡献给城镇户口劳动者。
2011年施行的社会保险法第19条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
既然养老保险关系已经可以实现跨区域转移,为什么仍然有人退保?
“这或许可以从深圳社保条例实施细则中找到答案:该实施细则第3条规定‘参保人不得在两个以上统筹地区同时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在市外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经本人申请,可不参加本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显然,‘已在市外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经本人申请,可不参加本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促使某些非户籍人员退出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黄巧燕解释。
补缴、延缴养老保险费困难重重
社会保险法第63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深圳社保条例第51条则规定“本条例施行前,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未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超过法定强制追缴时效的,可以申请补缴养老保险费”。但从现实看,补缴困难重重。
深圳一家玩具厂有员工2000人左右,其中半数超过5年的工龄,400人左右超过10年的工龄。2001年,该厂为员工购买了养老保险,但在交了一个月过后全部退掉了。工厂集中为员工购买养老保险是在2008年,但限于管理层。普通员工要买养老保险,需要申请。该厂有条规定,适用于部分工人,即男工在年满55周岁、女工在年满45周岁才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到了退休年龄,工厂会以无法再缴纳社保为由,结束与工人的劳动关系。目前已经有数名工人退休,他们的工龄长达20年。在申请延缴养老保险后,他们每月需要缴费上千元。部分退休工人只好继续在其他工厂打工以便能够负担这笔费用。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