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人寿自救倒计时 投资性房地产整顿初起
导读:近日,因通过会计手段虚增资本、偿付能力不足等问题,保监会向正德人寿开出监管函。而主角之一的正德人寿则接连上演喊冤大戏,最终爆出公司股权纷争。根据保监会发出的最后通牒,“正德人寿需要在6月30日之前拿出切实可行的增资方案,积极解决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的问题。”正德增资自救目前进入倒计时阶段。值得关注的是,正德偿付力危机事件绝非个例,随着市场的下行、监管的趋严,险资投资房地产的市场整顿开始初现。
>>事件
“偿付力”危机
6月6日,保监会发布监管函,正德人寿因通过“政府补贴资金”和“其他应收款”虚增实际资本,在扣除上述虚增的资本金后,2014年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足,被保监会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并暂停正德人寿增设分支机构。
6月9日,正德人寿首次公开叫板保监会,称感到十分震惊、委屈和不解。
6月13日,正德人寿递交30亿增资请示报告,并大胆提出“我们希望能够在2014年6月16日得到保监会的批复。”最终却因提交的申请不符合规范性要求而被退回。
不屈不挠的正德人寿依然不肯罢休,第三次喊冤。6月17日,正德人寿再次公告称,在保监会[2014]8号监管函之前,历年来保监会从未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对该公司“政府补贴资金”及“预付土地使用权款”的处理提出过异议,更没有因上述会计处理方式对偿付能力进行风险提示或预警。包括自去年10月开始,至今仍未结束的现场检查期间,保监会曾以股权纠纷问题两次约谈正德人寿董事长,也对偿付能力从未提及。
据了解,恢复偿付能力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股东增资,二是发行次级债,三是利用再保工具。由于正德目前不具备发行次级债和找再保的技术条件,因此只能借力于增资。
6月19日,正德人寿的股东、董事、监事、高管赴保监会听取公司现场检查情况,至此事件突然出现戏剧性变化,正德人寿的五大股东竟然尚未就是否增资一事达成一致。
对此,保监会指出,正德人寿需要在6月30日之前拿出切实可行的增资方案,积极解决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并强调只需要全体股东达成一致意见,与董事会一同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恢复公司偿付能力解决方案”。
>>原因
股权纷争所致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06年的正德人寿注册资本20亿元,注册地在北京,董事长为张洪涛。公司股东包括美好控股集团、宁波市鄞州鸿发实业有限公司、福州天策实业有限公司、福建伟杰投资有限公司、浙江波威控股有限公司。其中只有美好集团董事长沈月华、宁波鄞州鸿发母公司杉杉投资的董事局主席郑永刚曾入驻正德人寿董事会,其余股东对正德人寿的经营状况并不了解。
自去年4月份开完股东大会后,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再没能一起就公司经营达成一致,由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公司治理和经营最突出的风险。
据了解,早在2013年10月,保监会就曾专门到正德人寿进行现场检查,发现正德人寿产品、渠道、结构单一,公司治理存在多个问题,偿付能力早已出现不足但用违规的会计处理办法来掩盖。
保监会方面认为,正德人寿近几年来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会计计算均存在违规现象。正德人寿在2011年至2012年共收到地方政府12.8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但其违规将其全额计入营业外收入,实际资本虚增12.8亿元。
而根据现行偿付能力规定,账龄超过12个月的其他应收款为非认可资产,正德人寿违规将账龄超过12个月的15.3亿元的其他应收账款按照80%的比例计入认可资产,虚增12.24亿元。
简言之,正德人寿需要增资时未能与股东有效沟通,而是通过会计做账手段掩盖偿付能力不足,而保监会做出的限期整改也是为了倒逼正德人寿尽快解决股权纷争。
>>行业
投资性房地产存忧
在正德人寿偿付力事件中,保监会方面反复强调,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管的核心。而正德事件也绝非个例,随着市场的下行、监管的趋严,险资投资房地产的隐忧开始浮出水面。
近日,保监会下发了《关于清理规范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增值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险企投资性房地产的评估增值进行清理和规范。
纳入此次清理的范围有两块:一为保险公司以物权方式直接持有的,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二是保险公司通过设立或入股项目公司间接持有的,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要求,在清理没完成前,暂停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使用。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保险行业房地产账面投资金额达500亿;今年一季度末,保险机构投资性不动产规模754.87亿元;截至2013年底,保险业信托投资余额为1443亿元。一旦房价大幅波动,很有可能击穿中小保险公司偿付力。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近期公开指出险资投资值得注意的七大风险领域,其中就包括房地产投资的顺周期风险。
陈文辉指出,在不动产价格上升通道中,有些保险公司通过不动产再评估的形式,增加了盈利和偿付能力水平,也可能有一些泡沫;若不动产价格下跌,情形正好相反,顺周期风险需要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