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将别2.5%时代 并购重组或由此开启
前行之风险
《征求意见稿》是了解保监会此次改革底线的一个很好的窗口。保监会预计通过四个步骤来逐步推进费率改革,先试点、再扩大、后全面实施。
第一阶段,开展部分保险产品的费率政策改革试点。第二阶段,配合税收递延养老保险等项目开展区域性试点。第三阶段,综合评估市场反应和风险情况适时开展公司层面试点。最后,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实现费率管制的全面放开。
寻求变革的意愿前所未有的强烈,虽然监管层对整体改革的推进采取了极为审慎的态度,但在寿险费率改革推进之后,寿险行业将要面对的是全方位的挑战和冲击。
在销售端,首要是评估价格战或退保潮的可能性。
按照《征求意见稿》的改革方案,费率改革对传统险的成本影响虽较为明显,但整个保险行业新单销售中传统险仅占5%左右,预计来自传统险的新业务价值(NBV)贡献约10%。多数分析师认为,定价利率放开对上市保险公司当期利润的影响不大。
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认为,传统险价格下降,单个产品边际利润率有所下降,但同时销售量会有所上升,因此新业务价值总量不一定下降。但短期谨慎看待“以量补价”,“因为价格因素并非是影响传统险销售的核心原因”。
多位分析师均指出,降价政策对传统寿险保单销售的促进作用应该更为明显,而对分红等理财型产品的销售拉动较为有限。但无论如何,寿险费率改革一旦推出,可以形成事件性的销售契机,有助于传统型产品的普及和渗透。
银行存款利率浮动改革之后,银行业的反应是,大型银行稳住定价水平,中小型银行则用尽上浮空间。
寿险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启动费率改革,政策的展开和效果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观察,毕竟寿险公司的负债期限很长,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可能先维持较为保守的定价政策,观望之后再做应对。
国信证券分析师邵子钦指出,费率改革不仅影响新单销售,还要影响退保率及续单的数量。比如定价利率市场化可能引发存量传统险客户退保。
虽然退保有一定的退保成本,但保单持有人只需算一算总账,便可做出是否退保的决策。近几年刚刚售出的保单可能遭遇较大退保冲击。
在投资端,连续数年低于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险资平均收益率也让人分外担心。
一家大型寿险资管公司的人员分析,如果提高预定利率,投资压力必然会转移到投资端。首先可以做的是将原来非常严格的债券投资标准降低一些,多配置一些较高收益的债券,另外还要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资产的配置力度。
“大公司的投资渠道都已经放开,但绝大多数中小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仍然受限,预定利率提高,保单利润下降,小型保险公司的投资压力更大。”一家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说。
保险业大考
寿险费率调整,对整个保险业来说都是一次大考。14年过去了,但很多保险业者对当年利差损的惨状记忆犹新。
1995年以前,保险行业的费率监管制度尚未建立,产品由保险公司自由定价。为抢占保费规模,国寿、平安、太保等公司销售了大量的高利率保单。
当时保险资金只能投资于银行存款、政府及金融债券,后被允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寿险收益率始终与银行利率捆绑。
1999年之前央行连续八次降息,各大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达不到保单资金成本的要求,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终于在1999年6月10日央行又一次降息当天,保监会下发《紧急通知》,规定寿险保单预定利率不超过年复利2.5%的上限。2000年至2004年间,保险业整体投资回报仅为3%左右,但由于预定利率只有2.5%,寿险公司并没有新的利差损形成。
正因如此,预定利率2.5%被一些保险业者视为行业的保护伞,但非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也给寿险业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2008年之前,中国经济迎来一轮加息周期,便出现了预定利率太低影响寿险销售之说。而如今虽然银行存款的利率水平不高,但由于影子银行等利率市场化工具,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飙涨,寿险产品在营销与投资的双重压力下,在新一轮财富管理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而今放开预定利率,会不会令寿险业重蹈1999年的覆辙?
根据2008年保监会在天津推行补充养老险费率改革的经验,为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保监会通过对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的监管来控制风险。
评估利率是计算法定责任准备金的依据。如预定利率高于评估利率,则表示保险公司收取的费率不能满足法定责任准备金提取的相关标准,由此形成的财务缺口,需要保险公司用自有资本承担,销售越多、财务压力越大,而且压力会集中体现在保单前期。
3.5%的评估利率,是保监会根据不同期限国债的到期收益率计算得出。而在此次的征求意见稿中,3.5%再次成为评估利率的基准。
此外,保险公司能否化解投资压力并控制风险,也是此次改革的看点。
多名保险公司内部人士表示,要顺利推行寿险费率改革,首先要解决保险业的生存问题,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保监会密集出台一系列保险投资新政,放开了保险资金能投资的品种和市场,简化或取消审批程序。
行业整体风险之外,市场退出机制也是保险业者关注的问题。
华创证券分析师高利指出:“一些不能很好地权衡负债成本和资产风险偏好的公司可能最终走向破产,其中不乏一些大型公司。寿险行业的并购重组可能也由此开启,相应的市场退出机制建设也必须跟上。”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