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险迟迟难露面 芦山地震倒逼巨灾险落地
巨灾险迟迟难露面
今年3月,瑞士再保险公司发布公告称,2012年世界各国因人为灾难和自然灾害损失1860亿美元,这个数目中的770亿美元由保险公司支付,这是有记录以来保险损失第三高的年份。
2011年,由于亚太地区的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赔付的数额超过1260亿美元。2012年美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达到1190亿美元,其中650亿美元由保险公司赔偿。
如果拿这个数字与我国对比,会发现,在我国的保险体系中,保险款占巨灾损失的比例明显偏低。据统计,全球保险赔款占灾害损失的比例平均为36%,一些发达国家则高达60%以上。2011年2月,新西兰地震造成了1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保险赔付达到了120亿美元,占整个经济损失的80%。
事实上,这个现状并非没有引起重视。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中央多个部门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从2009~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就参加了20多场这样的讨论会,既有中央各部委组织的,也有全国人大组织的。不过,讨论之后,事情就没了下文。
“每次我都不厌其烦地强调巨灾险的重要性,会议上也得到认可。但每次都是这样,讨论之后,巨灾险就悬在半空,再无下文。”郝演苏说。汶川地震之后,国务院曾经布置过巨灾险的研究课题。2010年9月,这个由保监会牵头操作的课题上报给国务院。然而,两年多过去了,至今仍无结果。
最新的进展出现在今年两会,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今年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开始施行,下一步将重点研究巨灾保险问题,“在推进农业保险的基础上,下一步研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巨灾保险问题”。
但是,有关巨灾险的具体内容,至今还没有官方公布。郝演苏说,在巨灾险问题上总是喊的多,做的少。每次发生巨灾,大家都会讨论一番,但过后就再也没有动作了。赵桂芳告诉笔者,目前,发达国家、灾害较多的国家都已经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国际上巨灾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完全由政府筹集资金并进行管理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二是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合作的管理模式,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
赵桂芳说,近几年随着媒体的关注和民众风险意识的提高,专家、学者和各行各业加强了巨灾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科学社会实践,国家层面的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包括应急预案、预警机制、公共卫生和避难场所的建立。目前保险公司也在做巨灾险的基本工作,比如数据采集、风险区划等等。
“这些基础研究工作都是在为巨灾保险的建立打基础。”赵桂芳说,我国对巨灾的风险管理一定会有成果,现在农业险种已经包含了对部分巨灾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