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重病人被出院:医院暗战医保限制
定额不够还是执行扭曲?
“医保的钱好赚啊。”广州市另一三甲医院的一名医生私下说。
为何好赚?前述某三甲医院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医保定额用不完的情况下,医院就会多收一些医保病人,多收的情况下就会有一些操作空间,一些不能用医保的项目记作医保项目,实际上用的是非医保的治疗项目。“这种做法不好操作,也有很大的风险,但是有可操作的空间。”有的病人会申请医院这么做。
“患者看病如果花自己的钱,药很贵或档次高一点,就会不太乐意,如果钱是有报销的,对价格就不会那么敏感。所以挣私人的钱不好挣,挣公家的钱好挣。”上述人士直言。
当然,这种机会少之又少。大部分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额度都是不够用的,而对于那些经常收治慢性病患者或重症患者的医院来说就更是如此。
以该三甲医院为例,每年接收的病人总数大概3万多人,属于医保的病人占到55%左右,人均花费比该医院的定额10600元多一些,这也意味着,该医院在医保方面是超支的。
该三甲医院内部人士称,平均定额是医保处根据全市医院的情况来定的,小医院、大医院都这么执行。没有划分到这么细,而没有考虑到有的医院以收治重症患者为主,这些医院极易超支。
在他看来,医保额度的涨幅也很小。“前年是9000元,去年升到10000元多一点,今年重新签,定了10600元,升了两次才这么多,这跟物价的上涨幅度不成比例。”
该人士说,医院的压力很大,门诊量和住院量是控制不住的。“收多几个八万十万的病人就会发现医院都要倒闭了,就不敢再多收危重病人。”并且,医生的收入跟每个科室的收益是挂钩的,超支了,给医院造成损失,大家的奖金都会减少,“这种情况下,医生肯定就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广州人社局医保处的官员也表示,这两年确实有很多医院反映定额不够,但他认为,这是因为这两年物价费有所调整,而医保的待遇也有所提高。他说,广州的定额在全国来讲已经算是高的了,这三年来也提高了40%的幅度,而三甲医院因为之前定额就比较高,所以变化不大。
他还补充说,单病种如肿瘤等的花费和超过平均定额4倍以上的大额医疗费用都不算在医院的平均定额里面,这给医院留有了一定的空间。
该官员认为,在实施平均定额结算的过程中,关键是管理要到位。不能简单地把定额摊下去,为了追求利润,小病没有控制住,本来4000元能治好的病,因为定额有1万,就使劲往上冲,这样均衡的空间就少了,大病就不够了。
“我们这是拉平均,不是说每个病人就是1万元的定额。”他强调说。
去年11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年底集中调研中,有很多社区医院抱怨定额制度不仅影响病人就医权利,还使得医院面临亏本。对此广州市人社局医保处处长张学文回应道,这是因为定额制度在医院的执行中,被医生扭曲了。
“在定额制度下,有医生给病人看病,一看才花了4000元,就又给病人搞两个检查,花足1万元。原来是100个病人中,87个花得少的病人补足13个花得多的病人。而现在,医院倒好,将87个不要用那么多钱的病人都拔高到1万元,感冒本来50块钱搞定,非要开个150块钱的药。这样一来,医院的费用肯定超了。”张学文说。
医保处境尴尬
在平均定额结算的制度下,医生花光了定额请病人出院,或者是为了获取多一个人次的定额让病人重复住院、分解住院,在陈立明看来,这些都是医院在经济效益驱动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根本在于运行体制和监督机制上的不健全。
陈立明表示,目前医保政策运行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监控机制不够齐全,必须要从机制上建立起来,明确由谁来监控医院。“医保管理机构的人不懂医,医疗的情况又比较复杂,那么谁来评价医生的行为?”
陈立明认为,要形成医保、医院、监控方三者,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绝大多数的医院都还是以经济作为第一要素,科室收入多奖金就高,利益驱动的情况下要想杜绝这些现象还是很难,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些事情,还要一个过程。“目前医院也正在做一些改变,但不可能一步到位。”
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谭光明告诉本报记者,医保监管的主要职能还是在医保部门,他们一方面尽可能地加大对医院的教育,另外也会跟医保部门进行沟通,看考核指标怎么定。
谭光明认为,如果以后能够做到按病种付费,可能会减少一些推诿病人或过度治疗的问题。所以改革医保的支付方式很重要,当然目前的条件下平均定额这种方式比较合适,但是今后的方向就是按病种收费。“比如说一个阑尾炎医保给多少钱,但这个建立在我们对病种的研究很透彻的基础上。”
而无论学者还是官员,都有一个共识:医保费用的控制是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结算方式有总额预付、平均定额以及按服务项目结算等。
陈立明认为,按单病种结算或服务项目结算相对科学,但目前来说还不够条件。同样一个病,因为每个人病情、个体条件都不同,早一天或晚一天进医院对病情的发展有时候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费用也是不确定的,不像工厂一样,每个产品的质量标准、规格都很清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则撰文指出,按服务项目支付方式的弊病在于,医疗服务方不承担任何费用风险,具有刺激医疗服务数量和增加医疗费用的激励。他认为医疗支付方式改革的现实选择可以是,在按服务项目支付为主的情况下,引入一个按绩效支付的部分,同时增加一种总额预算的控制。
对于目前被诟病的“医保限制”,前述医保处官员表示,医药(行情 专区)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等三项改革不同步,现在医保制度的改革冲在前面,所以有些尴尬。如果医院能够合理治疗、合理用药,那医保按服务项目结算或者其他的方式结算,都完全没有问题。问题就是,如果按服务项目结算,以目前医院的一些做法,基金肯定垮。
相关链接:
搭车人被本车碾轧受伤 保险公司赔六万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