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明天我们怎养老?
养老院渐渐被人们所接受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把父母送到养老院生活不再被指责为是不孝的行为。记者了解到,我市目前成规模的养老院有十余家。床位数最多的有千余张,最少的也有一百多张。除了个别较高档的养老院外,普通养老院的收费标准基本是每月 1500元左右。记者采访了解到,大多数养老院对入园的老人首先会做一个最基本的身体检查,并对老人的身体进行一定时期的评估,再根据护理级别进行收费。也有的养老院是统一收费标准,大多数养老院的食堂都供应多种饭菜,老人可自选,伙食费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除了单人入住,还有的老人是夫妻一起入住,养老院也可以为这样的老夫妻提供单独的房间。养老院不光为老人解决了吃住问题,还能提供简单的医护服务,这使得很多子女放心地把父母送到了养老院。
近日,记者在赛罕区东郊一家养老院看到,这里的老人们在悠闲地散步、聊天、打牌。一位老奶奶告诉记者,她今年 76岁,老家是旗下营的,儿子和女儿都在呼市做生意,老伴去世多年。去年儿子不放心她一个人在老家生活,就把她送到了这家养老院。与老家独居的生活比起来,她觉得养老院的生活好多了,最起码吃饭有规律,花样也多,而且每天还有那么多老人一起打牌、聊天,心情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儿女来看望她也比回老家方便多了。老奶奶高兴地说:“我在养老院生活快一年了,不光吃胖了,人也精神了。”
虽然养老院让老人过上了便利生活,但由于大多数养老院地处偏远的郊外,交通不便,这也使得很多没有私家车的儿女不能经常去探望老人。记者在这家养老院听到老人们最多的抱怨就是嫌儿女们来的少、想孙子和外孙。有的老人因为想见到孩子们,竟然假装生病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通知儿女。
一位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们有时像小孩一样,快到过节时就很激动,盼着儿女们能接他们回家过节。过节时,有的老人的儿女既没接,也没来探望,老人就会十分失落,情绪很长时间都好不起来。这位工作人员还说,有的儿女把老人往养老院一送,每月按时付费,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其实老人最需要的还是儿女们不时的探望和问候。
尽快完善社区老人日间照料室
近日,记者在新城区老缸房社区银龄照料室看到,这里窗明几净,环境整洁,一位生病的老人在安静的观察室内输液。在银龄照料室内设有全科诊室、 B超室等。银龄照料室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外,还设有老年公寓,为老人提供吃住服务。该社区一位老大爷告诉记者,以前头疼脑热就得到外面的诊所看病,不光是离家远不方便,而且看病费用也不低。现在好了,有个小病根本就不用犯愁了,也不用麻烦孩子们,下楼就能诊治,而且费用还比较便宜。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从 2007年开始,我市部分社区陆续开始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很多老人开始享受到“上门服务”,很多义工团体也在关注和帮助孤寡老人与独居老人的生活。然而,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市区真正享受社区服务的老年人数量占特殊困难老人的比例仍旧偏低。居家养老服务只是在部分试点社区推行,社区居家养老还没有普及到每个社区,惠及到每一个老年人。此外,大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还局限于家政服务项目,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元化服务需求。据今年年初的一项统计,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有 11所老年日间照料室投入使用。为了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今后 5年内,呼市计划每个街道都要规划建设 1个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将设置日间照料室、医疗卫生室、厨卫设施、阅览室、文体活动室、老年大学等,每个养老服务中心规模达 1500平方米以上,托老床位将达到 50张以上。
在今年的全市民政、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局长张俊江提出:“要把社区养老作为社区重要服务内容来抓,鼓励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加快社区托老(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2012年要完成 16个社区托老(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任务。”他说,今年呼市将在社区中广泛开展为老服务,在街道设为老服务中心,在社区设老人日间照料中心,通过兴办养老机构、做好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措施,多方面推动全市养老事业的发展。
除了依靠社区机构服务老年人外,老年人的邻里互助也十分重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小区的老年人都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一起锻炼、晨练、散步,互相留有电话,一旦谁的家里有什么急事都会在第一时间向最近的邻居求助,有的老人们还轮流去买菜、交水电等各项生活杂费。“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推荐阅读: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