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新政亮剑 保险资金运用的危与机
新政下的多方角力
今后的保险资产管理,将不再只是保险资金“一个人的游戏”。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经保监会和证监会近期会商,今后保险业和证券业将实行双向开放,在产品、渠道、托管等方面基本打通。与此同时,保险与银行、信托之间的互通交融,也将同步展开。
一方面,今后保险资金将可以专户或定向形式委托给基金、证券公司等非保险金融机构进行资产管理。保险机构可以投资券商发起设立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信托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商业银行发起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及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
时不我待。很多券商、基金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拉拢未来的“保险大客户”。一家保险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将国内保险公司进行了一番梳理和分工。“我们将销售前台分成几组,每组负责至少十家保险公司,目前已经在开始进行初步接洽。”
另一方面,保险机构可以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可以参与境内、境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而根据权威人士向本报透露,保险公司未来参与融资融券业务时或将享受“特别通道”待遇,在费率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
此外,保险公司也有望通过香港资产管理子公司参与RQFII业务。虽然市场预期保险机构获得的首批RQFII额度未必有多大,但从意义上来讲,十分契合当下保险投资新政中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主基调,有助于其拓宽资产管理受托范围,创造新的利润来源。
新政下的多方角力格局雏形显现。券商、基金的加入,让习惯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倍感压力。现有的十多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无不担心即将出现的白热化竞争。
一位监管人士毫不留情面地说,目前国内十多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就靠收取一个万分之几的管理费过日子,根本看不到市场化的影子。“如果不加快推动产品化、市场化,创造新的利润空间,到券商、基金加入竞争队伍的那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毫无肉搏之力。”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唯一的出路,就是彻底摘掉“保险”的帽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公司。而新政无疑为其转型找到了出口,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除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外,还可受托管理养老金 、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企业委托的资金,并且经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可以开展公募资产管理业务。
欲揽“瓷器活”先有“金刚钻”
对于保险投资新政的出炉,保险公司是矛盾的。很多保险公司开始很自信,一旦真放开了,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多数保险公司的反馈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还需要对新政进行解读,还需要研究其中合适公司的投资机会。”
目前券商资管品种有300多种,银行理财产品有2100多种,信托产品也有2000多种,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对于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人员投资能力要求颇高。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对保险公司来说,不仅仅是选择什么样的投资工具,如何提升管理能力、风控水平,如何摆脱重投资、轻配置的观念,如何在保险产品设计、销售和投资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等等,都将直接决定其投资成败。
一位保险公司投资部高管告诉记者,“我们必须搞清楚哪些是我们可以并有能力投的,哪些是我们想投但暂时没有能力的。由于新增投资工具比较复杂,保监会要求我们”无为勿求其位“,并通过巴林银行破产案等案例向我们强调,内控是基础,执行是关键。”
以往,不少保险公司往往将投资收益下降归咎于保监会政策限制多。今后,所有渠道的打开,将是验证他们投资能力的试金石。
无论如何,市场人士纷纷期盼,这项不仅利好保险业,同时推动券商、基金、期货等其他金融业行业创新的新政,能够尽快落地执行。尽管新政带给金融各行业的正面影响目前还无法量化,但一个毋庸置疑的预期是,投资渠道的放开将提升保险行业长期投资收益率和保险产品竞争力。
保险业的政策春天已经到来!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