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res.vobao.com/Images/v5/pc/news/tip.png)
海外国企频遭诉讼 董责险费率半年涨三倍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造假行为的“严打”正在持续发酵。随着海外中国公司的诉讼风险的不断增大,为海外上市中国公司的高管们“保驾护航”的董事及高管责任险(简称“董责险”)费率涨价正风生水起。据媒体调查,保险公司提供的董责险费率普遍上涨,最高上涨了3倍。
董责险“一月一涨”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购买董责险的企业中80%以上为赴海外上市的企业。对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而言,董责险是应付美国证券市场特殊法律环境的必要“装备”。所谓董责险,是指用来保障公司董事、监事与高级管理人员在履行管理职责时面临的潜在个人责任风险,旨在保障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在履行其职务行为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包括疏忽、错误、误导性陈述及违反职责等)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而给其个人带来的损失。同时,在法律允许情况下,董责险也保障公司为其董事及高级职员支付由上述法律责任所引起的费用。目前,国内提供董责险的公司多为外资公司,比如美亚、丘博、安联、苏黎世等。董责险保单多数是保险经纪公司通过与保险公司的谈判为企业量身定做,核保、定价条件很苛刻。另外,由于董责险保单的赔款额较高,90%以上的保单采用“共保体”的形式分散给至少两三家保险公司承保。
SEC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针对海外公司通过反向收购实现在美上市的行为展开大规模调查,至今已经波及大量在美国的中国概念股。据新华社报道,今年3月以来,已有24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审计师提出辞职或曝光这些中国公司的财务问题,19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遭停牌或摘牌。6月初,SEC提出警示,通过反向收购实现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存在诸多财务风险,投资者应认真研究企业披露的信息。
“中国企业引起的诉讼量正在增多,董责险市场因此受到的影响很大,同一个公司,一月份投保的保费可能比现在低很多。除了保费水涨船高,免赔额也从去年平均50万美元上涨到了平均100多万美元。”2009年开始涉足这一险种的苏黎世保险特殊金融险部负责人曾万里告诉记者。而董责险原有保单的续保也受到影响。“不少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董责险今年的续保请求未得到响应,或者重新附加了不少限制性条件。”曾万里表示,保费上涨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记者从美亚保险了解到,由于集团诉讼增多而导致赔付请求增多,国内的保险公司提供的董责险的费率普遍上涨,有的上涨超过20%。苏黎世保险人士认为,董责险费率几乎是“一月一涨”,半年来最高已上涨了3倍。
董责险投保意识增强
尽管只有少数外资公司涉足董责险,但国内上市企业对这种险种的认知度正在逐步提高,投保比例也有所提升。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在国内近2000家上市企业中,仅有近5%的企业购买了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而美国市场则有97%的投保率,加拿大市场投保率亦高达86%。然而,这一市场增长的速度显示出这一险种的巨大潜力。苏黎世数据显示,2010年该公司的董责险保费收入接近2009年的3倍,而今年上半年的保费收入就已经比2010年增长了一倍。
“今年以来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经历集体诉讼的第三个高潮,迄今已经有25家公司被提起诉讼。25件针对中国赴美上市企业的集体诉讼,案件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一年的总和,绝大多数公司是通过反向收购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魏钢介绍。
根据达信保险经纪统计,中国企业2000年开始去美国上市,经历了三个集体诉讼高潮。2007年到2009年,2007年有9家公司被告,多数都是以ADR形式到美国挂牌上市的企业;第二次高潮是2010年,有13家中国概念公司被告,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反向收购在美国上市的公司;第三次就是今年。
“这些耗时短则一两年,长则数年的诉讼案件虽然90%的案件会在审判前的流程中达成以支付原告和解金为条件的庭外和解,相关的抗辩费用、调查举证费用、和解金额却往往要花费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魏钢说。根据达信的调查数据,2010年和解金额的平均值是4200万美元。若投保了董责险,一旦企业被集体诉讼,保险公司将在索赔开始时就预先垫支企业的抗辩费用,同时可以覆盖上市公司因违反当地相关证券管理的法律法规所产生的赔偿。
“国内并无集团诉讼的法律环境,证券市场的违规成本比较低,监管更多是一种行政上的处罚,比如证监会的公开谴责。这也影响了企业投保国内董责险的主动性。”保险界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