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开源突围 企业年金守望盈利
9月27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企业年金资产达到834.6亿元,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资产管理机构。”
然而,高市场占有率,尚未换来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的盈利。目前多数养老险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依然离盈利有“距离”。
此前,中国平安养老保险公司董事长杜永茂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目前管理费价格战的局面已经好转,如果养老险公司的规模优势、成本优势、服务优势再得到进一步显现,养老险公司年金管理业务走向盈利的日期并不遥远。”
“偏慢”的发展期
截至2009年底,全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为2525亿元,在发展相对较快的过去4年期间,每年企业年金规模平均增加461亿元。
然而,类似发展速度依然让参与企业年金业务的近40家金融机构感觉“偏慢”。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是个拐点。
“当时有些企业连法规强制的五险一金都希望得到减免或推迟,原本规划的企业年金计划同样被搁置,有些企业至今都没有重新启动的迹象。”一位养老险公司高管透露。
“但养老险公司每年仍继续为企业客户调整设计企业年金方案,每年依然在支付一笔客户维护及年金计划管理方案调整费用。”在杜永茂看来,让一些企业“举步不前”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仍然希望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能够重新放宽。
从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约等于8.33%),到2008年财政部出台的《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强调“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成本(费用)中列支”,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幅度减少近半,令多数企业参与年金计划的热情消退。
“企业的观望情绪增加,一些企业则采取推迟缴费或少缴费的方式,等待税收优惠政策再度松动。”杜永茂分析说。
即使去年6月把税收优惠比例从4%调高到5%,但在实际过程里,一些拥有众多临近退休员工的企业仍然感觉到这些员工年金计划所积累的养老金依然有限。
按照业内的测算,即使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幅度保持在最初的8.33%,多数企业也需要近10年解决不同税收优惠制度的对临近退休员工差额补贴等问题。
但是,这类问题的确给企业年金业务拓展造成困扰。
据了解,2007年一家央企油料集团公司启动企业年金工作,直到今年该年金方案才获得国资委和人社部的批复。期间这家公司经历了企业年金受托人更替及10余次企业年金可行性方案重新调整。
“由于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等原因,我们得对年金方案的缴费比例、分配方式、一些员工补偿等因素进行重新测算设计,确保在考虑企业整体经济状况、人工成本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满足企业的需求。”平安养老险公司该项目年金计划负责人表示,“仅10次方案调整就耗时约一年。”
盈利困惑
截至今年7月底,平安养老受托和投资管理的企业年金规模合计已达到657亿元,约占市场份额的18%。
然而,这份成绩单仍无法令平安养老险公司年金业务实现盈利。
“但平安集团一直很重视企业年金业务,给予养老险公司很多支持。”杜永茂表示。
此外,太平养老险公司的企业年金投资账户已整合计入太平人寿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投资账户共同管理方式提高投资收益。而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与营销等业务仍由太平养老险公司单独管理。
“但仅仅依靠上述开源做法仍是不够的,要让养老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早日迈向盈利,应努力避免管理费的价格战。”前述养老险公司高管表示。
在实际运作里,投资管理人的实际管理费骤降2/3达到千分之四,所谓的超过业绩基准而提取的浮动绩效管理费,基本仅仅是“面子工程”。
“如果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费用能提高至千分之八,多数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机构的盈利周期将大大提早。”杜永茂举例说。
经历约5年的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期,一些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的确已看到盈利的“曙光”。据太平洋保险2010年中报显示,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受托管理资产达到250.72亿元,上半年净亏损为0.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