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蓄势待发 新华保险跻身寿险前三甲
投资渠道受限、业务范围受限、机构批设受限……历经三年的动荡和沉寂之后,新华保险在2009年末翻过了“三年没有完整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这段历史,迎来了新的股东结构和新一届董事会,困扰三年的内部公司治理问题,终于得以解决:一季度成立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已经通过新一届董事会的表决同意,正待保监会的审核批准。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4月末,新华保险实现的寿险新单保费,首次跻身寿险市场前三强。
“三年的沉寂,换来了业务结构的优化,这是不求规模、反求业务质量的结果。”新华保险副总裁刘亦工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新华品牌在过往三年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并未影响到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管理,恰恰在“不求规模”的内、外在因素下,新华保险赢得了“侧翼超越”的机遇。
2010年的首场“大考”
“股权转让”尘埃落定后,新华保险迎来了第一场“大考”:在保监会每年例行的合规检查的两家保险企业名单中,新华保险被列入2010年度的检查行列。
1月18日至3月27日,基于保监会的统一部署,新华保险组织了一场席卷全系统的全面风险排查,这也是新华保险成立来第一次大范围的全面风险排查。
“通过自查和巡查,既发现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发现了个案问题,但基本上都在掌控范围之内,不排除个人舞弊的风险。”刘亦工举例称,排查出来的风险点,包括个险渠道的代理人持证问题和公司与代理人之间的纠纷问题,团体业务管理系统的新老衔接问题等等,借此机会,新华保险全面排查了全系统的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并予以及时纠正和整改,以提高整体风险防控能力。
据介绍,针对此次排查出来的部分违法、违规行为,新华保险从分支机构到总公司,依次追究了各级相关员工责任,不仅仅是针对业务部门,还包括了内部监督部门。
“在现场巡查阶段,我们抽取了11家分公司和10家中心支公司进行实地检查,抽样核查了分公司报送重大风险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重点排查分公司相关的重大风险隐患,现场督导和指导分公司整改内控管理工作。”刘亦工称。
与此同时,各地保监局已从4月1日起对新华保险33家分公司陆续展开了全面检查,重点检查销售误导、银代业务、中介业务、短期意外险等方面,新华全系统累计33家分公司、共38家次接受了监管检查,据介绍,此次检查将于6月底全面结束。
投资渠道渐“解禁”
一方面全力推进这场席卷全系统的合规大检查,一方面迎来了新架构成立后的诸个“解禁”——合规审查过后的“大发展”,是新华保险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最大期待。
三年沉寂期间,治理结构的困境、股权转让的悬而未决等诸多因素,令新华保险在投资渠道、业务范围、机构铺设等方面,暂时不得不放慢脚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据悉,有关IPO的战略配售项目,目前监管部门已经对新华资产管理公司“解禁”,诸如债权计划形式的基建投资项目,根据监管层的改革意向,也将逐步改变原有的一事一议“审批制”,由此,新华保险同样有望从中分得一杯羹。
事实上,在过往三年,新华资产管理公司在固定收益类投资上,并没有受到“股权之争”的不利影响,但诸如IPO的战略配售项目,新华保险暂时无缘。随股权转让尘埃落定,新一届董事会和新领导班子的相继成立,公司治理逐步完善和健全,投资渠道的逐一“解禁”,已在市场的预料之中,这也是新华股权归属问题“尘埃落定”后的必然结局。
机构铺设“提速”
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数据,是新华保险凭借近乎同业仅一半的机构数量,如4级以上机构仅为1300多个,实现了近乎同等规模的保费收入,单位产能之高,显而易见。
这一局面,依然源于过往三年期间机构铺设受限的客观因素,正因为股权转让的悬而未决和机构铺设的受限,有意加速发展的新华保险,无奈慢下脚步,选择不再参与“规模的争夺赛”,而是选择业务质量的突破,但恰恰由于这个原因,提高了单位产能,优化了业务结构。
据悉,新华保险在机构批设上已经“解禁”,这成为新华保险新架构成立后又一个被收复的“失地”。业内预期,对比前三年机构批设相对停滞的局面而言,2010年的机构铺设,尽管会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但仍然会较过往三年出现一个明显的“提速”。
历时一年多的“调结构”,寿险市场的保费收入,今年来已经出现了“中国人寿一家独大、中国平安 稳居第二、第三者竞争白热化”的格局。数据显示,新华保险2009年实现了银保渠道130亿元的期缴业务规模,市场占比达到30%,个险渠道2009年实现续期保费近100亿元规模,位居行业第三位。业内评价认为,以其目前占比达30%的银保期缴优势,同业在短期内难以超越。
业内预期,根据新华保险全新的股东架构,身为第一大股东的中央汇金公司,同为前五大国有银行的大股东,拥有明显的国有背景和资源优势,有望从资金、技术、各种渠道关系方面为新华保险提供重大支持;第二大股东苏黎世保险集团,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受到影响,拥有成熟的金融保险经验,将持续对新华保险提供保险专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