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在日前正式接管了中华联合
踯躅数月之后,终于回到原点。本报记者从多个渠道的消息源证实,中国第4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联合)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行动偃旗息鼓。此前被寄予厚望的收购者法国安盛,与中华联合的谈判未果。之后,监管层在日前正式接管了这间公司。
自二00七年,中华联合将扩张数年堆积的亏损于财报中爆出之后,引资就成了这间公司的主旋律。
按中国保险年鉴披露的数据,二00七年中华联合录得亏损64亿元,期末所有者权益已降至-53.5亿元,折合每股净资产仅-3.57元。中华联合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路径中走得异常艰难。
二00八年十月,引资工作在中华联合内部被提上了几乎最高的议事日程。今年三月,作为其主管部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与保监会再度成立工作组,对引资工作提出了更紧迫的时间要求。
在这段筑巢引凤的日子里,多家海内外金融巨头都或主动,或受邀成为了中华联合潜在的战略投资者对象。三月下旬,在是次引资事件中一直呼声甚高的法国安盛(AXA),终于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独家谈判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各方等来的结果却是“没有结果”。
近日,中国保监会派出了工作小组,奔赴乌鲁木齐进驻了这家公司。工作小组的成员多数来自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
安盛自身受困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记者,对于亏损中的中华联合,安盛方面提出两条非常苛刻的条件。
第一项条件是,安盛方面要求绝对控股中华联合,提出的持股要求达到80%以上。继二00六年中华联合改制之后,该公司总股本15亿元,中华联合保险控股为其单一股东。中华联合保险控股的大股东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持有其61%的权益,作为中华联合员工持股平台的新疆华联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亦持有18%的中华联合保险控股权益。换言之,若安盛绝对控股算盘达成,现有相关各方都将面临股份的巨幅缩水。
第二项条件紧接第一项,按中国现有的内外资保险公司区分标尺,若安盛成功获得中华联合的绝对控股身份,则后者的监管将参照外资公司标准。然而,按《中华人民共与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外资公司不得涉及交强险业务。而后者作为投保人购买车险的重要组成,不得经营该法定险种,即意味着其车险业务的基本丧失。但对于中华联合而言,当下年入两百亿的家当几乎都是早年靠车险市场的拼杀获得,至今其车险占比仍在3/4左右,若丧失车险经营权,则为收购而支付的巨额买单成本便显得得不偿失。
上述人士表示,即便是如此苛刻的条件,急于纾困的中华联合方面亦基本接受了。事实上,在其引资过程中,另一间受邀的国内保险公司还曾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该公司亦选择基本接受。然而,由于交强险经营权的授予属于现有法律框架之上的特批,安盛提出的条件在更高层面的决策中被驳回。
除却上述两点,5月21日接受本报访问的安盛亚太区高层表示,由于该公司在之前已通过海外并购在中国已获得一张独资财产险牌照,如再控股中华联合,监管层方面的突破也是难度之一。二00六年岁末,安盛以123亿瑞士法郎现金及承担16亿瑞士法郎债务(合计约八十九亿欧元)的代价在瑞士信贷手中收购了丰泰保险,而后者早在1997年便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二00八年保费规模为1.02亿元。
此外,当安盛提出的两项苛刻条件未获成行之后,该公司随即放弃进一步收购努力的另一背景是,经历是次重创欧美业界的金融海啸之后,安盛自身的财务境况已大不如前。
“全球保险市场的不景气使该公司原定的亚太激进扩张计划转为保守”接近安盛亚太控股(AXA Asia-Pacific Holdings)的业界人士向记者指出。
在中华联合引资事件开启的二00七年,分管中国业务的安盛亚太控股曾提出雄心计划“五年内公司价值翻一番”。两相时点对照,中华联合收购战显然是其达成计划目标的步骤之一。
然而,安盛亚太控股首席执行官Andrew Penn却在二00九年五月七日向投资者坦言,由于不知市场环境何时方会改善,二00九年仍然非常困难,而前述计划在现在看来“非常具有挑战性”。在澳大利亚上市的该公司尽管在近期募集了8.8亿澳元新资金,但需要偿付4.3亿澳元的优先债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安盛亚太二00八年报2.787亿澳元净亏损,相比二00七年的6.387亿澳元利润大幅下跌。
复制“新华模式”?
“五一”假期前后,由地方保监局官员与中国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工作人员组成的六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