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情况下雇主不用承担责任,12种法定情形!速收藏
作为雇主或人力资源管理者,全面理解在何种情形下企业无需承担法律责任,不仅能显著降低用工成本与诉讼风险,更是规范化运营的关键一环。我国《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司法解释对雇主的责任边界作出清晰界定,尤其在以下十二类情形中,雇主可依法免除或减轻责任认定。掌握这些知识,意味着在复杂的劳动关系中掌握主动权,既能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又可维护企业正当利益。
第一类:员工故意自伤或违法犯罪行为导致的损害。当员工故意自伤、自残,或因个人私怨在工作场所以外与他人斗殴、故意实施犯罪(如盗窃公司财物、破坏生产设备)遭受伤害时,雇主无需承担工伤赔偿责任。例如,员工因赌博欠债在车间内故意切断自己手指以骗取赔偿,经公安机关调查认定后,企业可拒绝对其进行工伤赔付,相关医疗费用亦应由员工本人承担。重点在于雇主需固定证据链,包括公安机关笔录、监控录像或目击证人证言,否则可能因举证不足面临不利后果。
第二类:醉酒或吸毒等自主行为引发的工伤事故。法律明确规定,员工因醉酒或吸毒导致操作失误、丧失判断力而发生伤亡事故的,该行为属严重违章,应排除在工伤认定范围之外。如某运输公司司机在卸货前大量饮酒,驾车返回时撞上护栏导致伤残,则无论事故是否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其主张工伤赔偿的请求将因《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而被驳回。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通过入职培训记录、安全警示书签署、定期抽检等形成管理闭环。
第三类:疫情封控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薪酬支付争议。因政府实施封锁隔离等紧急措施导致企业停工停产的,首个工资支付周期内需按合同约定支付报酬;超过一个周期后若员工无法提供远程劳动,可协商支付当地最低生活保障金而非全额工资。2022年北京某餐饮企业因疫情停业三个月,法院在劳动争议判决中支持企业仅支付第二个月后的基本生活费。
第四类:远程办公员工在非指定场所发生意外的情况。若企业已明确要求居家办公地址及安全规范,而员工擅自外出办公(如在咖啡馆处理文件时被烫伤),该场所已脱离雇主管理控制范围,损害结果与工作内容无直接因果关系,难以要求雇主担责。关键须在远程办公协议中详细约定安全义务与责任边界。
第五类:第三人侵权导致工伤时雇主已完成补偿义务的情形。当员工因第三人交通事故受伤等被认定为工伤后,若侵权方已全额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一条,企业仅需补足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赔偿的差额部分。例如建筑工人被外卖骑手撞伤后,骑手所在平台已赔偿50万元,则施工单位在发放工伤待遇时可扣除已获赔项。
第六类:超出合理劳动保护范畴的自身疾病突发。员工在工间休息时突发高血压昏厥后瘫痪,若经鉴定该疾病属自身健康问题(而非职业病或与工作强关联),雇主已提供必要急救措施并送往医院,则不承担过错责任。但对工作时间与岗位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如高温作业)存在例外认定可能。
第七类:员工违规操作设备造成损失或人身损害。在已进行岗位培训并公示安全规程的前提下,操作员故意绕过安全防护装置致设备损毁的,雇主可要求员工按实际损失比例赔偿,金额不超过月薪20%。但需保存完整的培训签到表、设备操作指引交付记录等。
第八类:执行勤务时违法受损的特定场景。保安制止盗窃时被持刀抗拒受伤属于履职保护范围,但若其私下滥用警棍殴打他人导致互殴致伤,则因超出职务授权界限无法主张工伤权益。雇主授权行为的合法性判断为核心争议点。
第九类:不可抗力直接引发的劳务损失。台风、地震等灾害导致工厂损毁无法复工,解除劳动合同依法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但企业需提前履行通知程序并协助办理失业登记。
第十类:员工主动终止劳动关系后的权利失效。离职时签署无争议的工资结清声明,半年后再索要加班费的诉求难获支持。和解协议的效力认定需关注签署自愿性及条款完整性。
第十一类: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员工返聘协议性质争议。已领取养老金返聘的工程师工作中受伤,按《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条应按劳务关系处理,主张工伤待遇缺乏依据。
第十二类:实习生等非劳动关系主体的管理边界问题。高等院校委派学生至企业实训中操作失误受伤,应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归责,企业未存在场地或设备安全隐患的可免责。
如需更多帮助,请点击【免费获取方案】,我们将提供定制化用工风险诊断报告。构建科学的责任防火墙并非逃避义务,而是通过规则前置实现劳资关系的最优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