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怎样才会倒闭?
一、保险公司核心经营逻辑
在说保险公司会不会因为激进产品倒闭之前,小编帮大家梳理这样的一个问题:
你了解一家保险公司经营逻辑吗?它的核心生存法则是什么?
其实,一家保险公司的经营秘密,就三个率:
(1)资产回报率
(2)负债成本率
(3)财务杠杆率
说得有点拗口,没事,小编想借用巴菲特先生对保险公司的投资逻辑“浮存金”,来给大家简单解释解释。
“浮存金是一项我们持有但不属于我们的资金。在保险公司的营运中,浮存金的产生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在真正支付损失理赔之前,一般会先向保户收取保费,在这期间保险公司会将资金运用在其他投资之上。
当然这样的好处也必须要付出代价,通常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存在不足以支付最后发生的全部损失与相关费用,于是保险公司便会发生承保损失,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
而当一家公司取得浮存金成本,就长期而言低于其他管道取得资金的成本时,它就有存在的价值;一旦保险事业取得浮存金的成本远高于市场利率时,它就像是一颗酸柠檬。”
巴菲特已经帮我们把保险公司经营核心梳理出来了:
保险公司即便要承担承保损失,只要损失有限,保险公司做好了投资,就能长期盈利的,前期的业务亏损也能存在价值!
二、保险公司卖什么产品?谁决定的?
那么,回过头来看,保险公司开发高性价比的产品,真的会让消费者买到破产吗?
保险公司开发了高性价比的产品,原则上,说明这家公司愿意承担一定程度的承保业务亏损,或者说即便这些业务不亏损,但是内含价值并不高。
但是,光有产品就行吗?
当然不行,保险公司得真的把产品卖出去,换回来保费,才能真正用承保业务亏损换回来长期现金流去做投资吧!
怎么卖出这些产品呢?
这里又涉及到保险公司选择什么渠道卖保险的问题。
在成熟保险公司,例如X寿、X安、X平洋等老牌公司,他们已经长期经营,有成熟的个人代理、银保保险、电话中心等销售渠道。
每个渠道销售的产品都有明显的区别和定价策略,例如个险渠道,主要以储蓄型的年金和长期保障型的重疾险+终身寿为主。这个渠道的特征是组织利益必须够丰厚,这样才能支撑起一级分公司、二级分公司、支公司、营业部、最后到代理人的销售利益和组织利益分配。
对于高性价比产品,因为价格低,佣金率有限,所以根本支持不了这种渠道利益分配机制,一般来讲不是有成熟个人营销渠道的大保险公司的首选。
而作为新保险公司、或者已经成立一段时间但个险渠道还很弱的保险公司,互联网渠道+网红产品组合,也许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新机会。
因为在互联网渠道,消费者的主动购买意愿更强,按照雷布斯的思路,把产品做的极致(责任简化,销售费用和管理成本降低),将产品的价格降低到最低,然后利用有保险教育能力的或流量优势的互联网渠道,也能产出不少保费。
事实证明,的确也是如此,虽然目前互联网渠道的长期险销量还远不足以震撼传统个险和银保渠道的,但是很明确的增长趋势已经出现了。
而且,这些网红产品按照目前的内含价值评估逻辑,对保险公司也并不是完全亏损。只是将传统业务的90%价值率水平,直线拉低到20%、10%甚至个位数的水平,做了个“薄利多销”的尝试而已。
三、网红产品真的会让保险公司倒闭吗?
做了这么便宜的网红产品,还能卖出不少保费,那保险公司承保亏损的风险究竟有多大?
保险公司真会严重亏损吗?
在一个完整的保险期限内,我们最后真正要付出的理赔成本有多少?老实说,保险精算师也只能基于目前的理赔经验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最多假设未来疾病发病率在持续上升,然后结合未来的投资收益假设,做一个评估测算,看看这款产品的极限经营情况。
当然,对于某些保险产品,由于定价过于激进的问题,的确未来可能会出现80%甚至90%收进来的保费都会赔回去。那怎么办?
小编建议保险公司做好心理预期,如果还是认为这样的产品适合当下公司的发展需要,那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定价和销售就行了!
这样激进的定价是否合理,就用时间去证明吧!
从目前的趋势看,互联网产品加上有各种有形核保+无形大数据风控手段的前置加持,在刚承保头几年内的理赔率上,目前虽不敢说远胜于传统渠道,但已经能看出一些优势。
最后,小编建议保险公司要管好自己的投资团队,巴菲特上面也说了,投资做好了,一定程度上的承保业务亏损,是可以接受的。保险公司倒不了,还能持续盈利。
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也是一门大学问,有空小编开一篇专题给大家说说。
四、监管是怎么规定的?
今天这篇文章啰啰嗦嗦科普了下“保险公司倒闭指南”,其实里面的内容都是与保险公司自身经营的逻辑有关,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是这个意思。
小编知道大家也很关注国内保险监管。
从监管的角度说,所有的产品定价要求(例如最近限制4.025%年金产品开发)、对偿付能力要求、对保险公司投资要求等,都是按照市场经营趋势和规律,给保险公司保驾护航。
不过,按照现行的监管规则,我国保险公司是可以申请破产清算的。但是,在走到这一步之前,保险保障基金早就作为股东注资入保险公司,直接下场成为保险公司的股东。
例如最近非常有名的安邦保险事件,在2019年6月25日,经过一年多的整改,安邦保险正式更名“大家保险”,注册股东只有三个:
保险保障基金,最大股东,认缴资本200亿,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认缴资本约2.49亿元,
中石油,认缴资本1.11亿元。
这就意味着,大家保险集团正式开始了监管接管的过渡性阶段,银保监会帮助大家保险集团重新招募经营团队,重组公司核心资产,重新建立核心业务模式、渠道和产品体系,最后帮助大家保险引进新的战略投资人,完成重组。
当然,原来安邦集团已经卖给消费者的保单、已经白字黑字写在保险合同上的各种保险利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只不过在新的保险合约上,未来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安邦”二字了!
小结
看到最后,你可能会疑惑,有监管兜底,这帮搞保险公司的会不会都去开发极致性价比产品呢?
中短期内,当然不会!
这些成熟保险公司在过去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间,投入非常高。而且保险公司的股东们,其实都是逐利的金主,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渠道,保险产品卖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自降身价、做便宜产品呢?
准确点说,当以便宜产品为主的互联网渠道,成为市场保险销售方的主流之一,也许就能推动原来的行业大佬们来认真考虑“性价比”这件事情了!
当然,这离不开我们在互联网渠道一起买买买把这些网红产品!
我看你们都骨骼精奇,有没有信心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