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行摊上大事了!关于投资 还是谨慎一点的好
前些天招商的股东大会,气氛极其沉闷。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银行,在美涉诉,光大证券的35亿项目还没处理明白,现在又踩中了钱端14亿逾期的争端。钱端事件爆发以来,招行市值蒸发的钱都超过钱端逾期的钱了。。.。。.
这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当时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开始与钱端APP开始合作。
其实,招行一些员工业绩多少与钱端APP有关的,所以很多去招行办业务的人在营业员推荐之下,购买了钱端理财产品。
当时官网写着,钱端属于招商银行委托第三方开发的APP,上面各种产品都相当于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可能会有小幅波动,但是肯定保本的。
大家心里一合计,收益再低,肯定比银行存款高啊,而且又是大银行的。就放心买买买了。
没想到,三四年以后,这个窟窿再也堵不住了,14亿,九千人逾期未付。
用户们这才知道,我买的是P2P,根本不是银行理财。
其实早在17年,招行和钱端就已经低调分手了,双方合作结束,互不干涉。
但是却没通知买产品的用户。
现在双方互相扯皮,谁也不让谁。
18年以来,爆雷潮一个接一个。互联网金融进入了洗牌时代,别说小散户,就连银行都被骗。许多小伙伴已经不淡定了,现在真的是谁都不能信了?想弄清楚这个,这里先跟大家说说银行理财。
目前呢,银行理财分成了两类,自己的和代销的。
自家出的理财产品,一般比较稳定,收益没有那么高,还是比较靠谱的。毕竟砸自己牌子,为了风险控制,第一绝对会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可是银行代销的产品就不一定了。
存单变保单的事,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还有券商,基金,信托等等,这些产品,都是由发行机构负责的。银行就是给个销售渠道,就连支付宝等等APP都是理财超市的方式销售。出了事,只能找产品的发行公司处理。
大多数人去银行买理财,就是冲着银行的信用去的。现在银行代销的产品出了问题,普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去银行讨个说法。于情于理,银行也是应该负责一定的监管责任的,毕竟银行获得了一部分收益。
但现在确实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比如明明是代销的产品,银行内部下达很重的任务。理财经理为了业绩也就顾不得什么自销代销,不计后果统统推荐给客户。出了事情就很难说清楚了。
这两年,部分银行的黑料有点败坏银行们的名声,导致一说银行理财,大家都皱眉头。包括这次,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始卖的新品,大家的热情都不太高。
大家有些头疼,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不管购买什么样的产品,都要事先了解清楚。让理财经理讲解清楚是什么样的产品,风险如何,保本吗?或者,干脆直接找到产品说明书。别怕浪费时间,一点一点读。现在产品说明书大多比较人性化,重点都加粗标记,心里有点数。
更重要的是,搞清楚理财产品风险评级。自从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后,许多理财产品风险等级都提了一个档次。许多看起来收益很稳健的产品,其实风险不小。
投资理财之前,先问问自己能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再做决定。像招行这样,害怕买到p2p产品的,可以直接去中国理财网查询编号。
C打头,算上字母一共14位。查不到的,谨慎一点,就别买了吧。找到一个靠谱的理财经理,确实能少走不少弯路,但是重点还在于自己,花钱的事多留个心眼。高收益的背后不是高风险就是骗局,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太少见了。
投资这件事上,多疑一些总是没错的,守住自己钱包,不亏就是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