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赔付”的重疾险有必要买吗?哪个年龄段更需要?
然而对“多次赔付”,有人觉得,“得一次大病就够倒霉了,怎么可能还有两次、三次”。
未来会遇到什么风险,没有人知道,买不买“多次赔付”的重疾险看个人需求,但从这类产品诞生到现在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开发,足以表明“多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人这辈子有没有可能多次患重疾?
从医学的角度看,人一辈子罹患好几种严重疾病,是有可能的,尤其是癌症患者。可从三个方面阐述:
(1)癌症治疗伤害大,易诱发其他严重器官疾病
在癌症治疗中,放化疗对身体主要器官的伤害较大,因为它不全是点对点的靶向治疗,在杀死有害细胞的同时,对人体的正常细胞也有致命的伤害。
2013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有研究表示:乳腺癌放疗可导致以后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增加;冠状动脉风险通常出现于放疗后5年,并将持续存在20年。
另一项来自美国犹他州Huntsman癌症研究所的数据也显示:在诊断为甲状腺癌后的1-5年内,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了33%,心脏病风险增加了15%,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了129%。
放化疗手段对人体正常器官和组织造成的损伤,后续几乎无法修复,不少医生都表示过,癌症化疗可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包炎等问题。
即使是预后和5年生存率接近90%的甲状腺癌患者,在被治愈康复后,也存在不少健康风险。
一项来自台湾的研究发现,曾患甲状腺癌的人,二次罹患其他癌症的风险更高。
风险增加值可以理解为:正常人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是0.1,那么对于曾经罹患甲状腺癌的患者来讲,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为0.142。
这跟甲状腺癌的放射治疗,比如甲状腺同位素治疗、外照射放疗有很大关系。
(2)已患非癌重疾,再次患病的概率将持平或上升
患非癌重疾后,人体处于虚弱状态,身体内的某些癌基因或其他潜伏病毒或细菌在身体抵抗力够足的情况下可能一直处于潜伏期。
但是在抵抗力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逐步的“跳出来”作怪,不断的繁殖或基因突变,从而导致二次患癌或患其他非癌重疾。
起初,重疾险保障单一纯粹,一般理赔过一次就不能再买了。这样的产品设计是基于大多数重疾无法被治愈,人们没有二次购买的需求。
但现在我们的医疗技术不断进步,重疾治愈率越来越高。
像甲状腺癌患者或者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人群,如果获得了1次重疾理赔,痊愈后他们会更迫切地需要重疾险来转移再得重疾,尤其是其他种类重疾的风险。
就是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多重赔付的重疾险才应运而生。
如果从金融学的角度上分析,“多次赔付重疾”保障针对的就是“安全余量”的问题。
通俗地说,就好比你扫地时,总是有边边角角无法扫干净,这些扫把够不着的角落就是安全余量。
各家公司在安全余量保障上的设计有不同,比如重疾多次赔付,就有3、6次之别,还有覆盖的疾病种类数量、含中症保障等区别。
那么,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最需要满足“安全余量充足”呢?
2、25-30岁是补充“安全余量”的最佳时段
到了这个年龄段,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已经具有保险的购买力了。此时年轻身体条件优质,配置终身多次赔付的重疾险打底,有绝对的优势。
年龄越大,保费越贵,往后不一定下得了手。而且缴费期限也可能受限制,比如35岁之后只能分20年交清,交费压力会更大。(30年交会更好,压力没那么大)
还有健康状况也是个问题。
不过,这时满足“安全余量充足”也存在矛盾点,终身多次赔付比单次赔付重疾险贵,预算有限,只能降低保额?
以前我们常说“买重疾险就是买保额”,其他保障条件都可以次之。
这话放在前些年仅有单次赔付重疾险以及没有百万医疗险时,没毛病;但看如今的保险市场反馈,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了。
3、有百万医疗险,重疾更有保障
百万医疗险,报销额度高,报销范围广,不限社保用药;有的产品增值服务还很优质,支持垫付或直付功能。在治疗、手术、护理等费用上,百万医疗险能弥补大部分开支。
重疾险最核心、本质的作用是:解决后续几年因生病没有收入的经济补偿,是患者生命的“持续金”,多次赔付重疾就是给未来更多重的保障。
4、儿童更需要多次赔付重疾险
相关临床数据表明,部分儿童白血病患者在被治愈很多年后,会出现与白血病等第一次癌症毫无关联的“二次癌症”。
主要是因为他们发育过程中接受的大量的癌症化疗、放疗药物,诱发了新的基因突变。
本来治疗癌症就是一场漫长的斗争,给孩子买多次赔付的重疾险,就是为他们的人生提前准备好“粮草”补给,它将是与病魔抗衡的有力支援。
孩子的人生还那么长,当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未来遇到疾病风险时,也能有更多机会获得好的医疗资源或是更有质量的生活。
“多次赔付”的产品越来越普遍,竞争也激烈,很多产品的定价开始趋于单次赔付的。多花钱多保障,既然已经看到未来的疾病风险,买个全面的,心里更安心。
小编觉得,“多次赔付”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让未来拥有更多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