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医疗一体化再提速:异地结算医院扩围
据一位接近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人力社保部门将在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大平台上,深入推进京津冀整体联动,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同时,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督和就医协查服务,加强异地就医参保人员备案管理,以及预付金的监控和就医协查服务,确保实现异地就医结算。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指出,搭建一个全国统一的结算网络,是实现医保全国“漫游”的基础。各地的制度、技术标准要衔接,各种手续、规程也必须衔接一致,尤其是计算机系统,双方的系统必须兼容,在这种信息兼容的情况之下,才能做到异地结算。
首个异地就医 直接结算试点
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仅2015年,我国有接近2.5亿流动人口,其中有大量流动老人、慢性病患者,对异地就医报销有着迫切的需求。实际上,按照国家要求,2017年底前,各地异地安置人员全部将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据了解,在2017年1月初,京冀两地首次开通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作为首个试点医院。在医保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燕郊居住的北京参保人员办理异地安置手续后,可在燕达医院持北京的社保卡实现就医直接结算。
北京市人社局局长徐熙表示,未来在京津冀会探索更多的试点。继此前在燕郊燕达医院开设异地医保直接结算试点后,北京将按照国家规定的步骤逐步推开这项工作。
据燕达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河北省三河市的燕郊地区,区域内的常住人口近70万,其中有超过30万人拥有北京医保,平时看病多选择燕达医院等当地医院。但由于他们参保地在北京,在河北和北京医保没有联通前,这部分参保人员在燕郊看病属于医保跨省异地就医,需要先全额垫付,然后再走手工报销的程序。
而北京市医保中心和燕达医院签署了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协议,标志着京冀跨省异地就医互联互通。
“之前一般每次要一两个月才能报销回来,以后看完病可以直接结算,达到起付线后自付部分只有10%。”一位从北京东城搬迁至燕郊居住的慢性病老人表示,“现在不需要因为医保报销的事情在燕郊北京之间来回奔波了。”
燕达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参保人员要在燕达医院持社保卡直接结算,需要先到北京的医保部门进行异地安置申报,然后再选择该院为定点医院。
难题在于结算
不过,燕达医院因为地缘关系,毗邻北京,承接着很多北京人口疏散功能,近半数居住人口拥有北京医保,基本不涉及社保基金差异问题,这也是燕达医院能成为首个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的主要原因。
2014年,人社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规范和建立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其中要求,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在居住地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原则上执行居住地规定的支付范围(包括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支付限额,原则上执行参保地规定的本地就医标准,不按照转外就医支付比例执行。
一位人社部负责人曾指出,医保要实现互联其实并不难,真正的难题在于“结算”。由于当时医保统筹层次低,大多数实行省辖市和县级统筹,各统筹地区医保政策不一,筹资待遇、支付标准、就医管理存在差别,资金池分散,给医保异地结算带来了难度。“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医保筹资量以及医院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各地报销比例和医保药品目录都不相同。”
为此,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认为,搭建一个全国统一的结算网络,是实现医保全国漫游的基础。各地的制度、技术标准要衔接,各种手续、规程也必须衔接一致,尤其是计算机系统,双方的系统必须兼容,在这种信息兼容的情况之下,才能做到异地结算。
京津冀医疗一体化再提速
事实上,燕达医院的发展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
如京津冀卫计委等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合作协议》;三省的疾控部门也签署了《疾控工作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将建立统一管理、规范高效的血液调剂制度等。
此外,在2014年北京市医政方面的工作要点、河北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当中,均涉及北京市优质医疗资源的疏解和承接政策的问题。
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突破口之一,京津冀医疗一体化近年来频频提速。
如京津冀三省市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试点也已启动。三方明确了第一批试行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的有27个项目、132家医疗机构。这意味着患者在京津冀任一试点医疗机构就医时获得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后,在不影响疾病诊断治疗的前提下前往其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不再需要重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