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交所董事长:形成稳定运营模式至少要3-5年
他表示,依托保险业建立交易所,把信息技术与保险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相结合的模式,在国际上也属于新生事物。在这个领域,上海保交所与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在同一起跑线,意义重大。但是,保险交易所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尤其是盈利模式的形成,更需要实践的积累。
“以车险信息平台为例,平台整合各省平台,用了大约一到两年的时间,但之前,各省市平台,用了大约七、八年时间。即便是传统的交易所,比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其研发的引领性模式,也都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保交所要形成稳定运行的模式,至少也要3-5年的时间。”曾于瑾称。
上海保交所初期由91家发起人股东认缴22.35亿元股本设立,将搭建保险登记交易、再保险登记交易、保险资管产品登记交易以及保险衍生品四大平台,逐步形成价格发现、交易融资、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产品创新、自律监管六大功能。
而自从6月陆家嘴论坛期间开业之后“沉寂”五个月,本月中旬上海保交所宣布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首批产品——“长江养老-太平洋寿险保单贷款资产支持计划”及“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滨江新区基础设施(PPP)项目债权投资计划”于11月10日顺利上线。
金融科技让数据共享成为可能
即使进入“成熟期”还需经验积累,但是曾于瑾也称,上海保交所创新发展面临新时代的场景,金融科技的发展即其中一个重要的场景。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支付清算,以及近期比较热门的区块链技术。通过这些新工具,可以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保险风险和数据交易,可以通过改变保险业态,让行业和百姓有更多获得感。上海保交所正是金融科技日新月异的场景下的新版劳合社,是劳合社、交易所、金融科技以及保险市场的集成创新,本身就是金融科技型交易所,担负着推动保险交易现代化的重任,所以值得大家期待。”曾于瑾说。
在他看来,保险交易是整个保险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枢纽,也是保险业与其他行业链接的通道。因此,实现保险交易现代化,是加快建设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关键环节。
而进行保险风险交易的基础是数据共享。“只有实现数据共享之后,保险公司才能比较精准地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科学合理地对风险进行定价。只有精准定价,才能实现产品供需平衡。此外,保险数据与上下游产业链的数据共享也十分关键,比如打通保险业和养老、医疗、健康等行业的数据通道,可以大大提高产品设计和定价的准确性。所以,要解决保险问题,特别是保险保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就是要实现保险数据的共享。”
曾于瑾表示,在传统模式下,一方面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即便有强烈的共享意愿,但由于数据交换的成本较高,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既没有共享数据的通路,也没有内在驱动力,导致保险公司无法根据大数据定价或设计产品。
他表示:“保险姓保在实践中最大的挑战在于保险潜在需求巨大与产品开发成本过高之间的矛盾。普惠保险需求点众多,但真正开发出来的少之又少。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消费者、保险公司以及其他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成为一种轻松自然的事情,保险公司可以低成本、高效率获取海量真实数据,把各类风险科学分散,更好地实现保险的经济补偿、社会管理和资金融通等三大功能。这一现代化的互联互通平台,就是保交所所承载的核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