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募捐平台“持证上岗” 为好心人装上“保险闸”
“以慈善为名行使诈骗的行为越来越多,而我们又不知道从何种渠道去辨别募捐行为的真假。更多的是在媒体曝光后才知道被骗了。”网友小刘表示。
现今,这一现象有望得到改善。《慈善法》于近日正式施行,民政部组织开展了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遴选工作。13家网络募捐平台获得“官方认证”,这也意味着网络慈善即将进入“固定入口、统一监管”时代并随之规范起来。
“当前的网捐诈骗行为,从表面上看是骗取了广大网友的金钱,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本该有的信任感,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让网络募捐平台陷入诚信危机,给真正在为募捐做事的机构带来了严重损害。此次,13家网络募捐平台获得官方认证,这有利于规范网络募捐,也可以提高民众对于网络募捐真假辨别能力。”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副秘书长刘如君表示。
据悉,此次《慈善法》对于通过网络开展募捐,有了明确的规定。比如《慈善法》第23条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这意味着以后慈善团体要在网上发布募捐信息,只能通过国家认定的募捐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13家“持证上岗”网络募捐平台,《慈善法》对其职责义务也做出了相关规定。比如在慈善法第27条中,就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进行验证。
原西安交大捷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赵卫龙表示,“在获得官方认证的网络募捐平台之下,未来人们通过网络募捐平台捐款将更加规范化、透明化。这样不仅堵住了互联网平台多而杂乱的漏洞,也为正规网络募捐平台正名,网络诈捐的生存空间将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杜绝网络诈捐,关键还得靠监管,特别是对已经获得认证的网络平台的监管。
在如何对这些平台加以监督和管理的问题上,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安宁表示,将从三方面加以监管。首先是政府部门的监管,目前正在建立平台的定期报告制度,还要有退出机制,同时,要依法受理社会的举报,并严格查处。
其次是推进行业的自律。鼓励这些平台共同研究、制定并推动实施基本的技术标准、基本的服务规范,以便为慈善组织提供更加公平和优质的服务。
最后是平台的监督。这还需要靠社会一起来进行监督,“目前正在建立一个举报投诉的邮箱,欢迎社会公众、媒体特别是直接和平台打交道的慈善组织,积极举报违规行为,相关部门将严肃处理。”安宁补充道。
事实上,由于目前网络公益募捐项目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负责公益众筹的平台要认真核实信息的真实度,并且要将捐助款的去向和用途公之于众,保证所有过程公开透明,让网民捐上“放心钱”。
“对于网络募捐平台的管理,宜逐步发展成事中事后监管,比如对于网络募捐的信息公开与操作规范制定硬性要求,对接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有分析还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