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南下香江”前景被看好
近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的监管口径》(以下简称《监管口径》),确定保险资金可参与沪港通试点业务。《监管口径》明确保险机构直接开展沪港通股票投资应当具备股票投资能力,不具备股票投资能力的保险机构应委托符合条件的投资管理人开展运作;明确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起设立的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可以投资港股通试点股票;明确保险机构应当将投资港股通股票的账面余额纳入权益类资产计算,并明确了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起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沪港通股票时,在账户开立、投资交易、清算核算等环节的要求。
此前,保险资金进入港股市场需借用QDII渠道,而额度也需提前审批。蛋糕虽大,但各家保险公司需提前切分份额,投资便利性一直是隐性制约。另外,近年来QDII额度也并不宽裕。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3月,QDII总获批额度已经达到899.93亿美元,接近国务院批准900亿美元的总额度上限。自2015年4月起至今,外汇局未再批准新的QDII投资额度。由于直接投资渠道阻力较大,保险公司只能转而通过沪港通基金和架设通道等形式间接实现港股投资。
直接“南下”阻碍重重,导致流入港股的保险资金规模一直较小。从中报情况来看,中国人寿上半年港股投资为74.5亿元人民币,约占其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额的2.8%,占总资产比例为0.3%;中国太平港股投资为16亿港元,约占其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额的4.4%,占总资产比例为0.3%。而从整个行业来看,截至2015年末,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约360亿美元,占保险业总资产比例不足2%,远低于保监会规定海外投资上限为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15%的监管上限。
从日本、韩国的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及低利率通道开启后,保险公司的海外配置普遍达到30%-50%。
因此,从资金量来看,保险资金投资港股具备非常巨大的提升空间。沪港通此次真正对保险资金敞开大门,市场上最为关心的是究竟有多少保险资金将要“南下入香江”?综合各方观点来看,保守者认为至少涉及200亿元,激进者则预测超千亿元规模。总之,资金充裕。
而在资金充裕的同时,保险资金也有“南下”需求。受“资产荒”影响以及保险资产配置结构优化空间的进一步压缩,保险业投资收益率面临趋势性下滑压力。具体而言,一方面,内地市场资金充裕,但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下行,“资产荒”问题难以破解;另一方面,万能险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各类民营保险公司的主力产品,导致这部分险企的负债成本较高。两重因素倒逼险资寻找高收益类资产以弥补因为万能险而抬升的负债成本。事实上,今年以来,保监会针对险企投资端压力陆续出台支持政策,本次则以沪港通的形式支持险企优化资产配置,后续支持政策或持续跟进,预防利差损风险。
当然,港股更符合保险公司的“口味”也是事实。稳健投资、长期配置是保险资金运用的哲学,其对单一标的限制比公募基金等要少,对风险的容忍度也较低。而沪港通自2014年11月17日启动以来,其投资价值逐渐得到认可,波动风险小于A股,低估值与高股息率特征突出。以受险资青睐的银行股为例,多个内地银行的A股股价较H股溢价超过20%,9月9日,中信银行A股和H股收盘分别为6.13元、5.33港元,民生银行A股和H股收盘分别为9.30元、8.74港元。
9月8日,保监会发布了《监管口径》,恒生指数9月9日突破24000点大关,盘中一度涨幅超过1.8%;收盘报24099.70点,上涨0.75%,创13个月以来的新高。德意志银行认为,保险资金可参与沪港通试点业务意味着香港牛市来了。不过,需要正视的是,目前大型险企皆已设立香港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海外投资业务,早已进行海外布局。
较为理性的观点认为,此次参与沪港通试点将使险企在开户、佣金、汇兑上更加便利,与券商、基金的合作将更为紧密,投资方式更加多元化。但可预见的是,两地板块联动将更加明显,手握巨额资金的保险机构,在两地估值差异挖掘中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另外,沪港通带来资本市场制度并轨预期加强,将促使价值投资归位,也使得保险资金真正成为长期价值投资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