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信保业务风控模式首度披露:定位互联网平台化战略
日前,阳光信保总裁张见道出了其中的详情。张见表示,“阳光信保的业务可以分为对接个人和对接机构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房屋、车辆和消费金融三个方向,后者包括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两大主体。未来,场景化是阳光信保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风控上,针对个人和机构两个方面,主要是基于“宏观战略和具体操作层面的考虑,通过定性、定量的结合,强化平台思维,通过对来自各方数据的沉淀,实现精准的数据整合和分析,提高风控能力”。
个人和机构两大业务
阳光信保从资产类型上,将其业务分为对接个人和对接机构两个方面。
张见表示,“个人方面,包括房屋、车辆和消费金融三个方向。”以房屋为例,“房产已经占到社会民众家庭财富的70%,可以考虑将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盘活起来。这不仅是说房屋买卖,还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如房产抵押产品等。此前不久,阳光信保推出的‘房贷保’产品,主要由房产抵押融资平台和金融机构放给贷款人。”
以车为例,“车辆这类资产由于其相对标准化,因此评估起来更为容易。车辆的以租代售、二手车交易等都值得挖掘的。目前,阳光信保围绕车辆的业务包括分期购车、车商服务、车的延保服务等。其实,最直接、容易理解的例子是与车辆质量相关的保证保险,但是无论是哪个板块,深入产业链是一个必然选择。”
“再是消费金融,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比如,阳光信保与奢侈品交易服务平台寺库合作,针对寺库高端会员信用付款产品‘库支票’推出‘小保单’个人消费信保产品。所谓‘小保单’的投保形式,即按照每笔成交的订单实时出具对应保单,授信、投保、监控及理赔等环节都是线上自动化作业,用户在使用‘库支票’消费时可以自动完成投保,使保险公司能够切实进入消费场景中。”
“机构合作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以银行为例,存在两种业务模式,一是阳光信保提供资产,银行提供资金;另一种是银行推荐客户,阳光信保对客户进行所有风险的调查和评估,并确定承保条件。以券商为例,如果券商需要公开发行一款ABS债券,普通投资者对ABS债券的基础资产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投资可能不踊跃。如果阳光信保了解这个基础资产,认为质量良好,则可以提供担保、增信。”
此外,张见认为,“场景化是一个大趋势。以信用保证保险为例,一个人或企业在融资或者购物过程中希望选择一种更为方便的支付方式,如分期、赊销等,在这个场景下产生了相应需求,即可以将信用保证保险植入其中。一是降低了客户成本;二是自己不用再去制造场景;三是在真实的交易或者消费场景下,意味着对贷款的用途已经锁定,当贷款用途真实、清晰的时候,风控也变得相对容易。未来,阳光信保不排除和BAT在场景上进行合作。”
总而言之,“现阶段,阳光信保要探索可持续、可规模化、可复制业务模式。我们现在定的调子是广泛合作,在广泛合作中突出重点,从中培育出最核心的业务”。张见说道。
平台化思维管控风险
业务未动,风控先行。
谈及阳光信保的风控管理,张见表示,“整体从两个层面考虑。在战略层面上,根据宏观与行业研究,结合资本金和偿付能力,明确风险偏好、目标市场、业务组合、风险限额,控制好公司的总体风险;在操作层面上,建立对保险标的全流程和多层次的风控体系。全流程包括保前评估、保中监控、催收追偿三个环节,包括对交易对手主体信用、基础资产风险及交易结构设计进行全面的评估。”
体现在具体的风控手段上,主要是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定量主要是依靠一些模型或一些算法,定性主要是依靠团队的专业经验,团队现有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风控人员20余人。”
与业务方向一致,阳光信保也将风控分为两大板块,一块是针对个人,一块是针对机构。“因为针对个人和针对机构的风险判断标准不完全一样。例如,在个人上,我们引入了银行业比较常用的5C模型,从个人品行、信用记录、偿付能力、抵押品判断,且需要结合产品的设计和条款的设定。”
此外,张见多次提及“阳光信保定位于互联网的平台化战略”。他表示,“目前,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收集和获取信息的成本更加低廉,维护和更新信息的速度也更快速、更实时,这为风控提供了更多可以选择的手段和方式。阳光信保将自己作为一个平台,与房屋、汽车、消费金融、金融机构等各种业态都有关联,通过整合自身拥有的数据资源、各类业务合作方数据资源、各类外部征信数据源,对各类客户在生产经营、金融交易、消费服务等各类场景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整合及分析,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相应的算法,对不同业务对象的欺诈与信用风险产生了更多维度的分析和判断。”
最后,张见坦言,“信用保证保险并不像其他一些保险产品利润丰厚,阳光信保在发展初期追求规模和效益并行,使自己的利润在一个合理的空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