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家寿险公司总保费连续两月出现环比负增长
自中短存续期产品新政实施后,虽然不少中小寿险公司保费节节下滑,但从4月份与5月份的环比数据来看,寿险公司正通过调整业务结构等方式保持增长速度,5月份保费环比负增长的险企数量在逐步减少。数据显示,5月份有46家寿险公司保费环比负增长,而4月份有58家,负增长险企数量较4月份减少12家。
“中短存续期产品规定实施后,规模保费增速逐步放缓;伴随当年 5 年期以内产品过渡期额度的消耗殆尽,长期型产品对寿险公司的销售渠道提出了更大挑战;目前部分中小型寿险公司依然存在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和依赖理财型产品的现象,代理人队伍建设和价值保费转型依然任重道远。”中银证券昨日发布的研报如此评论。
万能险增速放缓
从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来看,今年前5个月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2302.51亿元,同比增长50.43%。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13.96亿元,同比增长90.13%。
值得一提的,随着中短存续期产品新政实施的推进,以及险企主动对业务结构、负债久期的调整,以理财险为主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增幅出现了下滑态势。
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前5个月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8082.38亿元,同比增长171.92%;前4个月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7368.90亿元,同比增长199.35%;前3个月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6271.47亿元,同比增长209.53%。
不难看出,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同比增速在3个月内从209.53%下降至171.92%,下降近38个百分点。
虽然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增速有下滑迹象,但“由于市场上各家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竞争优势等有所不同,资产驱动负债型的公司保费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个别公司再度发力,部分公司投资型保费的占比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中银证券研报表示。
28家公司环比正增长
从公司来看,5月份共有28家寿险公司总保费出现环比正增长,包括渤海人寿、中融人寿、恒大人寿、国华人寿、百年人寿、建信人寿、幸福人寿、长生人寿、中邮人寿、太保寿险等公司。
其中,渤海人寿、中融人寿、恒大人寿环比增幅分别为578%、429%、164%。另外,太保寿险、中邮人寿、百年人寿等险企环比增幅也在20%以上。
从寿险公司竞争态势来看,人身险市场在公司战略调整及规模保费冲击等因素下,格局变化比较明显。原保费市场份额前五的公司变动较大,中国人寿、平安寿险、人保寿险、富德生命人寿、太保寿险共占有 49.8%的市场;市场份额前十的公司占有 71.0%的市场,较同期下降了 6.025 个百分点。安邦系的和谐健康延续高增速、市场排名较同期提升 10 名至第七位。
从外资险企来看,28家外资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77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2.3%。在外资人身保险公司中,1-5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前五的分别为:工银安盛(253.53亿元)、交银康联(85.26亿元)、中意人寿(65.58亿元)、招商信诺(65.46亿元)和友邦中国(59.49亿元)。交银康联、中意人寿和招商信诺在前5个月的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幅度为189.4%、110.2%和107.6%,高于同业的50.4%和外资人身保险公司的72.3%。值得注意的是,招商信诺5月单月原保险保费收入为7.76亿元,名列外资保险公司第三,增长态势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下半年保费的增速,国泰君安研报预计,鉴于对中短存续期万能险产品的销售收紧以及寿险公司的产品/分销策略日益分化,国内寿险行业保费收入于2016年下半年的增长趋势平稳。
“尽管 2015 年保费基数较高,但中国寿险行业保费收入升幅主要归功于今年开门红期间的表现。然而,行业的竞争版图依然相当集中,传统的“四大”寿险公司仍然合共占据了约 48.1%的市场份额。有商业银行背景的中资险企和部分未上市险企通过利用各自在分销渠道和产品提供上的优势实现了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仍预计行业保费收入于 2016 年将可实现约 35%的强劲同比增速。”国泰君安研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