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交所将近3/4股东来自保险业 模式借鉴劳合社
事实上,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在4月6日出席“上海保险业‘十二五’发展回顾与‘十三五’展望论坛”时就曾表示,上海保交所预计将于今年6月正式开业。
如无意外,上海将迎来全国第一个创新型保险要素市场——上海保交所。
上海保交所有何不同?由国务院批准成立
上海保监会相关人员介绍,上海保交所是去年年底由国务院批准的。
据上海保监局相关人士透露,保交所虽然注册地在上海,但具体筹办主要是中国保监会全权负责,何时开业挂牌由中国保监会全权主导,而上海保监局只是配合单位。
早在2009年12月,上海市金融服务办与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就成立了《中国保险交易所建设研究》联合课题组,并形成了《构建中国保险交易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建立保险交易所的概念雏形就此建立。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专家钟明教授表示:“有很多地方政府在推进,大家都想干,但只有由国务院批准,有相关的机构设置、组织保障、交易规则的上海保交所才是真正的保险交易市场。”
2015年6月,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宣布上海将建设国际保险中心,推进筹建保交所工作。
上海保监局相关人员进一步解释:保交所在保险行业就相当于证券行业的证券交易所。
为什么全国首个创新型保险要素市场——保交所最终能落户上海?
目前,上海已经具有股票、债券、黄金、期货、钻石、货币、外汇、航运、产权等多个要素市场,唯独保险没有有形市场。统计显示,2015年,上海保险业保费收入1125.16亿元,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4.5%和4658.55元/人,位居全国前列。
钟明教授表示:“上海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任务十分艰巨,保交所在上海设立将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时丰富了上海金融要素交易平台的组成。”
另外,一位保险业界人士表示,除了配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更客观的原因是上海的保险总部有太平洋保险集团、太保人寿等30多家,发展保险总部经济优势明显。更重要的是,外资保险公司为了拿到牌照几乎都把上海作为总部所在地。
除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意义重大,保交所在上海成立对推动科创中心建设也有重要作用。上海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表示:“保交所在上海设立丰富了上海金融要素交易平台的组成,对形成以上海为业务集聚中心的保险业格局有推动作用,也是突破国际现有保险格局尝试新路径的重要创新。对于科创中心建设,可以依托保交所创新的产品设计,推出更多为风险等级较高的初创期科技企业服务的内容。科技保险是重要一块,也是企业走出去的必要资质和保障,对于承接跨国业务特别重要。”
首期注册资本22.35亿元,近3/4股东来自保险业
从2015年6月,上海保交所进入紧急筹备阶段。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曾于瑾担任筹备组组长。
作为“保险业”的大事,从筹办之初,外界对于上海保交所的功能定位、运营架构展开等便猜测不断。但中国保监会自始至终“三缄其口”。
直到2016年5月18日,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在北京举行。由此,上海保交所的“部分细节”得以公布。据了解,筹备组组长、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曾于瑾将担任保交所首任董事长。
根据中国保监会官方网站目前公布的有限信息,上海保交所将重点搭建国际再保险、国际航运保险、大宗保险项目招投标、特种风险分散的“3+1”业务平台,持续探索更为丰富的交易内容,实现产品更加透明、信披更加充分、服务更加便捷、功能更加完备,并切实做到资源优化、风险可控,努力建成“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保险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按照“公司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原则组建,上海保交所首期注册资本22.35亿元,由91家发起人单位发起设立,其中保险业机构的股权占比合计约75%。
根据上海当地媒体披露, 91家股东中既有中国平安、人保、太保、上海人寿、珠江人寿、信泰人寿等众多保险机构,同时还有大型投资类、科技类公司身影,比如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中银投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东航金控有限责任公司等。
借鉴“劳合社”同时要有“中国特色”
一位内部人士表示:“按照相关规划,上海保交所初期主要搭建国际再保险平台、国际航运保险平台以及大宗保险项目招投标平台,中期将把特种风险分散及保险资管产品交易功能纳入其中。此外,互联网保险、寿险保单融资转让等功能也可能被纳入保交所。”
上海保交所被媒体称为中国版“劳合社”。钟明教授认为:“作为国内保险市场的新生事物,要想充分发挥规划功能,保交所仍将需要漫长的探索,尤其是如何建成中国自己特色,而不是一味照搬‘劳合社’的经验,将是上海保交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劳合社是保交所的开山鼻祖,其运营模式是只对注册会员提供服务,劳合社本身不接受保险业务,只为其成员提供交易场所。
目前,上海保交所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只有两个:英国的劳合社和纽约的巨灾风险交易所。
在劳合社市场,卖方(提供保险保障的承保人)与买方(代表客户购买保险的经纪人)面对面地洽谈业务。劳合社承保的业务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36%的业务来自再保险,财产保险占23%,人员伤亡保险占20%,其他承保业务还包括海事险、能源险、汽车险、航空险以及各种复杂和特殊的风险。
美国也曾在1980年参照“劳合社”模式打造了保险交易所,主要业务包括三类:一是各种类别的再保险业务;二是美国之外的各种直接业务;三是国内的直接业务(被纽约自由贸易区拒保的业务)。但经营了7年后却宣布解散,而后发展成为纽约巨灾风险交易所。
钟明教授说:“目前我国巨灾风险证券化还处于理论论证阶段,成立与此相关的保险交易所可能性不大。如何在借鉴劳合社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只能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