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投资需要稳定的资本市场
由中国基金业协会主办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与实践国际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中国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以及投资公司协会(环球)董事总经理Dan Waters等做主题演讲。
研讨会聚焦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冀望立足我国实际,充分吸收国际经验,突破利益纠葛和僵化思维,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探索构建中国个人养老金管理体制。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与会人士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构建和完善公平、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愈发迫切,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
李培林认为,养老金制度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财税、金融等众多领域和利益相关方,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关键的抓手就是供给侧改革。他认为,养老金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必须尽快破解的重大课题,需要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探索长期发展战略,也需要吸收国外的经验教训。
李超指出,作为最重要的长期资金,养老金能够发挥长期价值投资优势,改善资本市场投机性强和波动性大的痼疾,并推动公平、有效率的经济增长。同时,养老金投资也迫切需要一个更加健康、稳定、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资本市场。通过各界的不懈努力,中国一定能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与资本市场互为支撑、有机衔接并良性发展。
洪磊表示,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在步入转型关键时期,养老体制和相关金融制度需要完成三个转向:养老体系必须由现收现付制转向积累制,金融体系必须由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必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洪磊指出,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通过一个强大的养老金体系,可以将当期财富转化为长期资本,长期资本不仅能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同时也能让养老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胡晓义表示,政府在推进基本保障制度基础上,有责任开辟多种渠道,帮助民众在养老保障上形成合理预期,理性安排个人终生财务平衡。这也是合理调整体系结构,增强制度可持续性的要求。
胡晓义认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在进一步巩固和改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第二、第三层次的养老金制度建设,是完善我国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任务。”
养老金投资需要健康稳定的资本市场
针对如何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与会人士各抒己见:有的建议借鉴国际经验,探索与个人账户相匹配的产品、投资运营机制;有的建议提高企业年金实施强度,建立三支柱间的结构和比例安排;有的则认为,资产管理行业的生态系统已基本建成并日益成熟,有利于养老金的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
李超指出,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设计需要考虑三个要素:一是参与机制具有普惠性;二是缴费机制遵循自愿原则且有足够激励;三是运行机制透明高效,有成本效益优势,提供多种符合养老需求的金融产品。
李超建议,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应当充分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最大程度上将社会分散的、缺少生命周期规划的养老资金转化为集中管理的基金,通过专业化运作,提升国民自我养老保障能力。基金业要充分发挥运作透明、专业规范的制度优势,率先探索与个人账户(个人选择权)相匹配的养老基金产品和投资运营机制。
胡晓义表示,可以考虑提高企业年金实施强度。当前企业年金制度是自愿性制度安排,过去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现在可以考虑结合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让渡一部分空间给企业年金,把企业年金完全自愿变成自愿和强制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并迅速普及。他同时建议,养老保险顶层设计中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应对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间的比例关系做出安排。
在王忠民看来,养老金的保值增值,离不开成熟健康的资产管理市场,更离不开资产养老金管理机构的高效率配置。
王忠民强调,社保基金的投资实践对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运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把握住了资产配置的核心作用。大类资产多元化、次类资产多渠道化和多工具化以及跨境配置是免费的风险规避手段,创造配置效率。大型资产管理机构投资收益的80%都来自配置效率。二是把握住了不断成长和丰富的市场、投资机构和投资工具。我国资本市场和投资工具不断丰富,投资渠道和端口在不断发展,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成长性的生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