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密集开单 事后监管力度增强
最近一次是在3月29日,保监会通报了2015年组织开展的旨在打击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亮剑行动”,首次“亮剑行动”通报了5起典型案例。太保寿险、大地财险、平安人寿电话销售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阳光人寿利用产品说明会虚假宣传,泰康人寿银保客户经理利用虚假电话回访欺骗消费者。
3月25日,保监会通报了保险公司信披核查情况,核查发现存在应披露未披露、信披不符合要求、网站展示存问题、未按要求备案四大问题,涉及55家险企,国寿集团、平安人寿、安邦财险、泰康养老、华夏人寿、恒大人寿等知名险企赫然在列。
更早时候的3月17日,保监会通报了险企2015年投诉考评情况。结果显示,包括人保财险、太平财险在内的9家财险公司评分低于60分,合众人寿、华泰人寿等6家人身险公司评分低于60分。
此外,从去年10月份开始,保监会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由之前的每个季度披露一次改为每月披露一次,促进了媒体、消费者等对相关保险机构的监督。可喜的是,今年前两月,保险消费投诉量一改去年上升趋势,同比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保监会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除了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在险企风险控制方面也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今年前两月规模人身险保费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虽然保障业务也保持着不错的增速,但更是中短存续期产品、万能险等的暴增推动。而进入规模保费收入前三的华夏人寿,其原保险保费收入只有35亿元,保护投资款新增交费就达973亿元。从统计数据可以发现,那些排名迅速上升的保险公司,都是依靠万能险在冲规模。万能险因为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受到消费者欢迎,但对险企来说,也存在退保率高、负债期限短、成本高等特点,如果投资能力跟不上,膨胀的规模必然潜藏巨大风险。
针对这一情况,3月18日,保监会就下发了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产品的通知,首次将高现价产品的监管标准提高到实际存续期不满5年的人身险产品,进行严格额度限制,不仅与偿付能力挂钩,更与净资产挂钩。
对于险资在二级市场的频繁举牌,去年底,保监会也连续出台多个包括信息披露、风险管控等方面规定。
近些年,保监会不断放开前段,松绑投资比例、扩大投资范围,费率市场化,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激发了保险公司发展潜力。同时,对后端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场检查、压力测试、评估通报、行政处罚等或将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