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疯狂的万能险 监管紧急亮红灯
举牌原动力
相比其他金融机构频频曝出资金缺口,保险业显得很有钱。安邦、前海等多家险企在二级市场豪掷动辄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资金似乎成为家常便饭。大商股份和欧亚集团昨日分别披露,近日,“黑马”安邦保险通过旗下多家子公司增持公司股份,目前持股比例均超过10%。12月以来安邦保险已经举牌10次,涉及7家上市公司。
活跃于资本市场的险企远不止安邦一家。统计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包括富德生命人寿、前海人寿、安邦保险、阳光保险等在内的至少8家保险机构花费超1300亿元举牌,涉及上市公司26家。
险企如此阔绰的表现,主要在于有来自于公司多个万能险账户的资金支撑。欧亚集团公告显示,安邦保险旗下的和谐健康险公司和安邦养老险公司分别通过万能险账户购买欧亚普通股股票,合计持有4.55%。
万能险已成为光顾二级市场的“常客”。资料显示,金地集团前十大流通股中,保险公司万能账户独占3席,分别为富德生命人寿的两款万能险和华夏人寿的一款万能险,而在浦发银行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也出现了富德生命人寿的万能险账户。此外,金融街、三特索道、承德露露、韶能股份也分别有平安、君康、阳光、前海等万能险账户的身影。
对此,平安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缴文超认为,过去保险公司往往喜欢将保险资金配置于流动性较差的非标资产,但是这种配置使得保险公司面临流动性风险。一旦第二年保费销售不达预期,现收现付的模式将难以为继,而在此时变现非标资产维持流动性较难。而股票则具备流动性特征,尤其是大市值蓝筹股,变现速度较快,变现成本较低。
万能险遭非议
正是险企在频频举牌中出现的这一险种,近日因王石的微博引起关注。王石在微博转载一篇名为《万科被野蛮入侵背后的真相,一场大规模洗钱的犯罪》的文章,称“保险公司成为了一个洗钱的重要通道,将万能险抛在了日光灯下”。
一款监管批准、多年销售的万能险产品,何以变为洗钱工具?为此,前海人寿还回应万能险“洗钱说”,认为完全合规。
据了解,万能险是包含投资和保障两大功能的人身险产品,客户的保费会分别进入风险保障账户用于保障,和进入投资账户用于投资。之所以取名为“万能”,在于保障额度和投资额度设置的主动权在投保人手中,调整和领取均较为便捷,投资账户的资金由保险公司代为投资,投资利益上不封顶,下设最低保障利率。此前,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设定为2.5%,今年初万能险费率市场化之后这一关键性指标设为3.5%,随着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万能险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保监会数据显示,前10个月,万能险保费收入达到6000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29.6%,这其中超过22家险企的万能险保费占比超过五成,有的公司占比超过九成。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朱铭来指出,这与险企万能险收益的持续走高不无关系。统计数据显示,安邦在5%-5.5%,而富德生命人寿为4.8%-7.7%。缴文超指出,不少保险公司出于和理财产品竞争的需求,将保单的期限短期化,从而出现期限错配,负债久期小于资产久期。
监管紧急亮红灯
一直以来,险企为负债经营,较快的保费增长使得公司面临较大的资金配置压力。近几年,险资投资渠道不断开闸,权益投资上限提高至30%,给险企更大的操作空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郝演苏表示,险企为了控制风险,往往都是先找到投资项目,根据投资项目所需要的现金流来销售相应规模的产品,这样可以确定未来的投资收益。不过,不少险企却将短期产品所收得的资金投资到了一些长期的项目上,导致了长钱短投、资产负债错配,严重影响了现金流。
与此同时,虽然通过配置蓝筹股能一定程度地缓解期限错配风险,但出于审慎监管考虑,保监会近期接连发文对险企进行“指导”,不仅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还发文要求部分险企分析资产负债匹配状况,进行压力测试。
一边是监管不断立规矩,另一边则是追逐高杠杆收益的险企仍频频举牌。某险企相关负责人直指,目前,许多险企的资金运用处于灰色地带,不少公司沦为股东“抽血机”,股市经历7月大跌后给机构投资带来了机会,不少险企将目光抛向二级市场。有的险企在资本金不足时,将险企股份质押来炒股,再发行资管计划。
对于此类积聚的不正当关联交易、利益输送方面的风险,监管曾于去年5月发令要求险企及时公布并上报关联交易,然而新规由于只有规则没有处罚被指欠火候。日前,保监会出台《关于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险企进行自查并对资产配置进行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