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验证码
您需要
1位
2位
3位
保险客服为您解答
【多家对比更放心】
立即咨询
 
我已阅读并同意沃保网的用户协议

养老生态圈有待构建 养老服务“供不应求”

来源:沃保网编辑整理   2015-12-18 09:35:17
导读: 日前,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十三五”规划则建议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伴随着养老成为中国人最关心的热点之一,一个重要的命题浮出水面:在多层次养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如何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又高效的养老方式?

近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与同方全球人寿联合发布《2015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中国居民为退休而准备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对与养老相关的政策日益关注,对未来养老生活方式的期待及选择意识不断提升,需求也逐步广泛。基于“养老+”的各种新型养老产业模式快速发展,将助推国内养老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多元化。

中国式养老困境

《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8亿人,占全国比重10.1%,首次突破10%。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劳动人口抚养负担的加重、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养老金运行压力的加深,无不警示人们:退休养老所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

一方面,退休人口基数增大,中国养老金运行压力加大。自2002年至2014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已超过2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占主要部分。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研究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形债务为86.2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未来收支平衡问题比较突出,或将出现巨大缺口。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形式单一,养老服务体系和老龄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国的养老产业只能算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比如,虽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机构养老),但居家养老模式依旧原始,居家养老健康管理的信息化和互联互通等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业内人士表示,本世纪初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物质财富积累相对不足,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7485美元,尚不足一万美元,整个社会体系并未准备好迎接人口老龄化。

《报告》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居民未来养老仍面临多项挑战。2015年我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51,与美国并列居全球第三。这一指标虽较去年的6.30有所提升,但仍有三分之二以上居民对于退休没有充分准备,原因也多在于我国居民偏好储蓄的习惯。调查表明,储蓄、社会养老保险仍是目前我国居民主要的退休准备方式,居民退休收入结构的多样性有待完善。

养老服务“供不应求”

“其实,我们已身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比起我们已经做的,公众的期待似乎有更多。”同方全球人寿董事长王林表示,从这三年组织开展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的结果来看,居民未雨绸缪的意识不断提高,但可选择的养老服务与方式远远落后于这一需求。

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达1万亿元,预计到2040年将达17.5万亿元。2014年到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占GDP的比例将从8%增至33%。

与此同时,“十三五”规划建议也作出顶层设计: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陈秉正教授表示,依照目前国内养老的现状,政府、雇主、个人均需对退休生活承担责任,其中个人收入将在我国居民未来退休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居民应更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养老责任,特别是在政府、企业、个人分担养老过程中,个人对于应尽的责任,不该仅仅停留在“三方分担养老”认知水平。

但目前,虽然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初现,各块拼图却尚未起到联动效应。

譬如,在个人方面,《报告》显示,受访者中,40岁以上居民储蓄水平低于国外同年龄段人群,尤其国内55岁以上居民(临退休居民)的储蓄水平,仅达到国际退休储备标准的一半左右。同时,个人储蓄、重大疾病保险、配偶/伴侣的工作、失业保险、收入保障、国家失业及疾病补助等基础手段,仍是居民在遭遇意外而无法工作时的主要保障。尤其在35—44岁受访者中,更缺乏“后备计划”以应对收入中断带来的家庭及个人财务风险。此外,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意识到,日后有接受长期护理的需求。70%的居民愿意付出每年收入的0.5%—1.5%以购买此类产品,但大家还是普遍担心该类产品费用过高、难以支付。

又如,在雇主方面,调研发现,雇主提供的退休服务实现度普遍不高。当前,雇主为员工提供的退休服务主要是让年老员工工作更舒适(44%)和提供医疗保健服务(42%),但在提供财务建议、进行再培训或新技能培训、提供全职转兼职等服务上实现度较低。

“养老+金融”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银发潮”来临,如何实现“老有所养”,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难题。有鉴于此,在政府社会保险体系之外,以市场化破解养老困局成为业界共识。

在报告发布当天同时举行的“中国养老生态圈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一个包括老年护理、老年医疗、老年金融等在内的养老生态圈正在形成,我国正步入“养老+”时代。在打通养老的出路过程中,越来越多企业、行业被附着在“养老+”产业链条之上,养老产业的利润空间慢慢清晰化。

陈秉正表示,所谓的“养老+”,指的是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延展,是以老人服务为中心形成的养老生态圈。它可分为:基础层,指满足老年人最基本需要的、直接的养老服务,包括养老护理(如长期护理等)、养老保险(社保、商业保险等)、老年医疗(健康、就诊等)等养老基础服务;延伸层,指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之上的更高需求,包括老年消费(各类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消费品)、老年娱乐、老年精神慰藉、老年金融(如住房反向抵押等以提升老年人生活水平的金融服务,及对养老产业提供支持的金融服务)等;环境层,指支持养老生态圈良性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如必要的政策支持、老年科学研究、与时俱进的养老观念(社会文化、舆论环境)等。

那么,哪些将是未来“养老+”产业拼图上的关键元素?与会专家认为,虽然需求与解决途径因人而异,但不可忽视的是,“养老+金融”将成为整个养老产业发展的助力器,创新的综合性养老金融解决方案将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突破口。“简单来说就是,让金融服务养老、用金融改变养老。”同方全球人寿首席人力资源及行政事业官王前进表示。

目前,业内在“养老+金融”方面已开展不少尝试,包括“以房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险等。其中,在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的前提下,作为重要市场化手段的商业养老保险也将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而迎来较大突破。

王前进表示,在未来服务闭环圈里,医院、远程医疗、居家养老服务以及更高层次地提高用户端的支付能力,会同更多商业保险产品合作,将养老规划服务与养老金融有机结合。预期几年内可落地长期护理险,以解决老年人支付能力问题,从而进一步满足社会存量需求的缺口。

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沃保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沃保网所有,如需转载,请先阅读《内容转载授权说明》,按照相关规定获得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资讯内容中如有提及保险产品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请以保险公司官方正式条款为准;如有涉及信息准确性偏差,请联系沃保官方客服。
0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预约专家,了解详情
老年人出行无忧意外伤害保障计划
专注关爱年长人群:专门为70-80周岁(含)的老年人提供交通意外伤害保...
详情
投保年龄:70-80周岁
保险期限:与保险公司约定
适合人群:个人、老年
保障项目
1.火车意外身故保险金 :有
2.意外伤残保险金 :有
免费咨询
相关资讯
购买
请留下您的信息,沃保网立即指派 [平安人寿] 的优秀代理人为您服务:
* 您的姓名:
 电子邮箱:
* 手机号码:
* 所属地区:
恭喜您,提交成功!
  • 为了使您及时获得专业服务,请谨记您的沃保账号:
  • 登录邮箱:
  • 初始密码: 123456 修改密码
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为您安排咨询和报价。
您还可以拨打沃保服务热线:0592-3662001,我们欢迎您的咨询!
扫描沃保微信
手机页:养老生态圈有待构建 养老服务“供不应求”
右击另存为下载到本地

养老生态圈有待构建 养老服务“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