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医保资金应该尽早
社保个人账户管理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原因在于其在承担一定社会保障功能的同时,种种弊端也逐渐显露。最突出的矛盾莫过于一方面个人账户资金大量结余,另一方面参保者依然感觉看病负担非常沉重。基于现行的政策设计,也因为参保者的相对年轻化,医疗过程中,个人账户的资金没有获得充分调动的机会,以至于巨额资金被沉淀。与此同时,在医疗费用上,居民自付比例仍在33%以上。个人账户的资金名义上属于“自己的钱”,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看得见却摸不着。
这种失衡,首先违背了社会保险机制设立的初衷,因为资金闲置,个人账户没能实现风险共济,发挥出应有的补偿作用,这意味着缴费越多,资源浪费就越严重,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医疗不公。其次,躺在个人账户上的资金贬值严重,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会议透露,社会保险基金年均收益率仅2.2%。更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相关监管不到位,风险也在滋生,医保卡的套利套现并不鲜见,甚至形成了专门的利益链。
因而改革个人账户的管理模式的呼声日益强烈,自今年开始,各地的改革探索陆续启动。梳理各地的举措,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拓宽个人账户使用对象,二是开展门诊统筹来弥补个人账户的补偿作用,三是创新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路径,比如购买补充商业保险,投入接种疫苗、健身、体检等预防环节。珠海新出台的政策也基本延续了同样的改革思路。
这些举措的着力点在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真正的互助共济。而向预防环节的延伸和覆盖,比如医疗检查、健身投入等,既符合年轻参保者的现实需求,又可以切实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但是,民众对改革的期待并不止于此。一个现实又紧迫的难题是,个人账户资金甚至社保卡的异地使用仍是镜花水月。当然,这背后有医保资金没有实现全国统筹的现实障碍,还需要顶层设计来进一步突破。但是盘活沉淀资金,畅通使用路径,必须跨越异地使用这一壁垒。
同时,民众也在担忧,一直以来,对社保卡的监管没能形成有力的约束。随着个人账户使用对象和范围的拓宽,种种创新会否加大“套现”、腐败等风险?所以改革制度设计时,还应该关照到配套的监督和制约措施,将漏洞修补在“亡羊”之前。
总之,唤醒个人账户中沉睡的医保资金,是减轻居民医疗负担,保障国民医疗水平的必然之举,创新改革的步伐宜早不宜迟,不过措施再多,速度再快,高压“警戒线”不能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