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投基金首募1000亿元 迎合国家战略需要
导读:保投基金的快速批复,是迎合国家战略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的契机,也是险资不断拓宽投资渠道的一种体现。
近期,总规模预计3000亿元的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下称“保投基金”)成立,首期按照市场方式募集1000亿元,各险企均可按份额认购。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到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保投基金,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
如此快速批复的背后,是国家战略与保险行业发展的高度契合。
迎合国家战略需要
为稳增长、促转型,政府多管齐下。国家战略层面突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则涉及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工程、中西部交通设施、新型城镇化等;国际产能合作和“走出去”亦是重点在抓的项目。
毋庸置疑,这些战略项目在未来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眼下,首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
拓宽融资渠道成为开源的新思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成为一大热点,PPP模式受到追捧。不同的角度表达着同一个意思,国家战略需要资金支持。
就在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银监会、国家铁路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全面开放铁路投资与运营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
在这种大势之下,保投基金以计划3000亿元的体量入市,投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正是好时机。
当然,保投基金有进入,自然也要想到如何退出。这一点,在《中国保险投资基金设立方案》中也有提及,依据投资方式的不同,基金的退出方式也不同。以股权方式投资的,采取公开上市、“新三板”挂牌、股权转让、股权回购、股权置换等方式退出;以债权方式投资的,需明确投资期限和增信安排,按投资协议约定到期退出;以优先股或夹层基金等方式投资的,明确股权回购、股权转让等退出方式。
为什么是保险
国家建设需要资金,证券、信托等资金体量也不小,为何这次是保险呢?
这与保险行业的性质有关。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两大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在基础设施、不动产、股权投资等领域较其他金融同业有很强的竞争力。保险机构投资国家战略项目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还可延长保险资产久期,平滑收益率波动,减弱股市对保险机构盈利的影响,降低投资风险。
事实上,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保险业已经是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末,保险业投资国家重大项目和民生领域合计备案规模1.2万亿元,投资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比如160亿元的京沪高铁项目、450亿元南水北调项目、360亿元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项目等。
解困险企资产配置压力
其实,投资国家重点项目,险企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一边是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走低,另一边是快速增长的保费,如何配置保险资产成为摆在险企面前的一道难题。投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成为险资的一大出路。
设立保投基金就可将多家险企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资金规模,选择多样化的投资项目并产生规模效益。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险企的参与度,投资重大项目不再是大型险企的独角戏,中小型险企也可通过认购保投基金来参与。集众家之力来参与国家战略项目,也有利于保险人才的集中培养,能够解决各保险公司专业综合人才不足的困境。
事实上,设立保投基金是继监管层放开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设立私募基金等动作后的又一保险资金运用新政。
自2006年始,以“国十条”发布为契机,保监会开始着手制定保险资金投资的综合性、系统性规章,但鉴于中国的投资工具发育仍不完善、保险资金运用在很多方面还缺乏经验,2007年,保监会只公布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新修订的《保险法》通过,焦点之一就是放开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去年国务院发布的“新国十条”在保持延续性的基础上赋予了保险业新的定位,特别是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作出了更加明确的政策引导。
总而言之,在历经10年的渐进式拓宽渠道摸索之后,监管政策不断松绑,险资运用有了更大的空间。在保投资金的推动下,保险资金将真正发挥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在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有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险业也有望借此优化保险资金配置,稳步提升保险投资收益,促进自身创新增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