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协会:长期护理保险在中国如何破冰
导读:“我国老年人的患病率大概超过国外15%,患病率高、健康程度低的特征造成老年人的照顾、医疗等压力比发达国家更大一些,这都需要国家和社会尽快解决,而保险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之一。”7月14日,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鲍学全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召开的“长期护理保险国际比较研究”课题启动会上如是说。
“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需要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期护理保险涉及资金筹集、服务提供以及长期护理和养老医疗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亟须进一步做好研究,尽快落地。
实际上,近年来,山东、上海、北京等多地政府已开始积极探索长期护理保障模式。但客观上,由于护理保险进入我国的时间较晚,仍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如果完全依靠市场需求去配置资源,那么只能是购买力最强的小部分人受益,而消费能力较弱的普通老百姓恰恰是更需要帮助的人群,政府需要在这方面抓住‘龙头’。”日前刚刚主导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北京海淀区率先破冰的海淀区民政局副局长李杰表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关键是要通过政府引导来形成产业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养老研究室主任谭中和也表示,护理保险资金的筹集既要有政府出资,也需要有商业保险的参与,政府可以通过商业保险的方式,通过大数法则来“花小钱”解决老年人的“大问题”。
与会人士普遍表示,社会弱势群体应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突破口。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保障制度可以从社会高度关注的人群作为突破口,比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老年人等确实有特殊困难的人群。”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家庭发展司利益导向处处长齐新杰表示,从实际情况看,长期护理保险从全社会开始推行难度较大,可以考虑先从这样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有迫切需求的人群开始逐步展开。
根据课题组的相关安排,课题将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与运行机制、商业保险在健康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市场发展情况以及监管政策体系。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课题还将探讨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探索解决我国老龄人口长期护理问题的途径,并对商业护理保险行业的发展及相关政策支持提出建议。
“通过课题的启动,我们希望总结国际先进经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以及商业保险参与长期护理保险保障体系建设的最佳路径,在为长期护理保险的运行及管理体制提出政策建议的同时,也为困扰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刘琦表示。
据介绍,课题组由刘琦担任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及中再寿险副总经理方力担任副组长,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相关的全国老龄办、民政部、人社部、卫计委等部门的领导和权威专家学者也将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相关部委均表示,将大力支持中保协该项课题的研究论证工作。预计课题将于2016年3月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