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
导读:岁末年尾,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出的声音不绝于耳,按照此前央行领导的表态,可能今后一两个月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大概率事件,没准正式的政策出台也就是最近几天了。
这个制度从1993年就被国务院提出要建立,直到如今已经达20余年,一项在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很成熟的制度安排,在中国推出如此困难,足见其受到的掣肘和阻碍有多大,也足见其对未来利益相关方的影响有多大,也足见其对中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变革有多大。
存款保险制度是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后推出的一项金融制度安排,同时推出的还有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也就是美国央行,这两项制度安排成为美国金融业的基石,沿用至今。
当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主要原因是在30年代的大萧条中,美国银行业频频发生挤兑事件,导致银行业大量破产,银行业的大量破产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是雪上加霜。
当时本来美国经济就已经处在危机中,危机的最大的表现就是信用的收缩,银行业惜贷严重,资金奇缺,银行资本金不足,往往出现违约现象,不良资产攀升。这导致储户对银行的信心不足,出现挤兑,从而导致银行业风险的传染,银行业挤兑导致银行破产就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传导到其他银行,拖累其他资产好的银行倒闭,形成连锁效应。而银行业的危机又加码信用紧缩,对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后人研究认为,美国三十年大萧条之所以破坏性那么大,正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脆弱性,银行也连锁反应式地倒闭,使得货币信用遭受重创,直接影响经济复苏。为此当时的美国金融管理层曾经用暂停银行业的营业来缓解危机,而这更是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
美国银行业的脆弱是有原因的,主要是银行业纯粹是私人资本,完全依靠银行自身的信用,而且银行业经营受到限制,不能跨州经营,银行业长不大,银行资产规模小,赢利一般,抗风险能力差。
危机过后,美国人痛定思痛,决定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其目的是在银行业的危机和宏观经济之间建立一道隔离墙,把银行信用一部分转移到存款保险公司,由存款保险公司保证储户的存款安全,保险费由商业银行承担,一旦银行发生倒闭风险,保险公司限额赔付,额度越低赔付率越高,比如50万以下百分之百赔付,以上则按照90%赔付等。
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建立后,将对中国的影响笔者写过多次文章,今天只谈一点,就是间接金融的萎缩和直接金融的勃兴,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为这个转型踩了一脚油门。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经济困境决定了存款保险加速推出,现在实体经济很大的问题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对其原因,各方说法不一,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分析。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向银行借钱肯定是有利息的,而去资本市场圈钱是不用还的,还没有利息,资金成本肯定是银行无法比的。所以高层这次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资本市场搞上去,扩大直接金融代替商业银行的部分融资功能。
而商业银行目前也遇到了问题,不良资产多有上升,有的被盖住了,盖住资金是要付出成本的,那就是用资金盖、续贷、借新还旧等等,这些都导致资金的耗损,到银行贷款的时候没钱了,怎么办?提高利率,或者加码成本。
这几年不乏有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利润,绕过监管的贷存比指标,开始了大量的表外业务,理财产品迅猛扩张,这部分资金绕到地方融资平台和其他基础设施行业,资金成本很高,被认为是抬高利率的元凶。
商业银行出现了“疑难杂症”,这次央行出台的不对称降息,又硬生生把商业银行的一块利差给切掉了。很大程度上,这是管理层对商业银行的一次鞭笞。据媒体计算,这会让商业银行直接损失4000亿利润。而这次存款保险制度一旦建立,商业银行要上交保险费,这将是切掉一块银行的心头肉,银行业受宠的时代看来是真的结束了。
与此同时,注册制被高层一催再催,估计明年年中不出台,相关领导的乌纱帽都保不住了,而股市最近犹如打了鸡血,降息后一口气连涨六天,冲上2600点高度,这是像要踩死空头的节奏了,这是为未来的注册制铺路。
中国的金融体制是以银行为主的,尤其是绝大部分是国有银行,经过上一次改革后,又是一个十年,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已经大大落后了,内部的种种不顺,严重削弱其金融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新一轮坏账的来临,将成为下一步银行业的改革的发令枪,存款保险制度相当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