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的营销方式来推销保险产品成为一种趋势
【编者按】业内人士表示“摇”出的收益率实为保费补贴险企创新营销误导消费
用手机摇一摇可以摇出高收益率?昨日,市民王小姐告诉笔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一款产品,号称“最酷的理财,左摇右晃,摇到手软”,只需要摇动手机就可以获得理财高收益,“当时好奇用手机试了试,结果摇到6.05%的收益率。”
笔者了解到,摇到的所谓6.05%的收益率只是其“90天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而且该收益率作为现金补贴,当做保费投入到万能账户当中,跟后期的万能产品收益率完全无关。
游戏化的营销方式来推销保险产品成为一种趋势。王小姐坦言,借助“摇一摇”这类娱乐方式让消费者接触保险,确实容易让人接受,“但是当了解到产品本身是一款保险之后,消费者是否愿意再为之买单却难以保证。”
业内人士坦言,保险产品销售创新值得鼓励和推崇,但靠“高收益率”等宣传方式来吸引眼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消费的需求,容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疑问一:收益率摇出来
笔者昨日关注了相关的公众号,点击该产品,按照上面的指示“摇动手机”,想看看其宣传的所谓“挣钱跟玩似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笔者测试发现,第一次摇出来的收益率为5.24%,第二次摇出来的收益率为6.11%,第三次摇出来的收益率为5.94%。原来每个人购买该产品能获得产品收益是不相同的,具体的收益是多少,需要客户通过手机“摇”出来。
而根据该险企打出的口号是“不满意,可以再摇,每15分钟限摇3次。满意为止!”笔者选择了三次摇到的最高收益率点击进入页面。点击进去页面当中显示“恭喜已获得5.24%的年化收益”,并提示笔者可以购买产品,最低100元起购,最高可以购买1万元,输入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后可以直接购买。
王小姐表示:“最高收益率和最低收益率之间差近1%,若按平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来说,差别可大了,可这里的收益率怎么这么随意?”昨日,该险企的客服人员表示,产品设定中对最高能有多少的收益率并没有限定。但笔者发现,根据王小姐及自己实践发现,摇出来的收益率多集中在5%~6%。
疑问二:高收益率如何实现
王小姐告诉笔者:“我输入了基本信息后,点击进入下一步,出现的是确认购买页面,并提供了四个按钮,分别指向:产品条款、产品说明、健康告知和投保提示。她才意识到,原来这是款保险产品——阳光人寿理财一号两全保险(万能型)。不过6.05%的收益率还是相当诱人的。”
根据客服人员的介绍,该款产品是以理财预期收益+现金奖励的形式实现。在保单介绍中笔者看到,“此款产品最低保证利率2.5%,超过保证利率以外的投资收益不确定,预期年化收益率4.6%,超出部分以现金形式奖励。”那摇出来的6.05%收益率如何实现?
根据产品介绍举例显示,若小明摇出来的9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6%,并成功购买1000元,获得赠送保费4.93元,赠送保费计算公式为:1000×(6.6%-4.6%)×90/365=4.93元,购买成功后小明的账户价值变成1004.93元,购买90天后继续享受约定的预期年化收益率。
那也就意味着,王小姐摇出来的6.05%收益率其实为90天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摇出来的收益率仅仅是进行现金奖励的计算方式。若王小姐想投保1000元,且摇出了6.05%的9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那么她真正投入到这款万能险当中的保费为1003.5元,其中多出的3.5元则是根据6.05%的9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算出来的现金补贴。
假设摇出的收益率为5.6%,现金补贴为2.46元,收益率相差1%,现金补贴相差仅为2.5元。而购买万能险后的每月万能结算利率跟摇出来的收益率则一点关系也没有。不仅如此,根据产品介绍,若消费者想在90天以内退保,还需要承担1%的退保费用。
专家:或为打擦边球
“摇出来的高收益和万能账户的保费产生的收益率没有任何关系。但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正是摇出来的高收益,这容易产生误导。”保险专家坦言,“而且进行保费的现金奖励也觉有争议性。”
根据保监会今年4月份发布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规定,人身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宣传和销售保险产品,销售页面至少应包括产品名称(宣传名称和条款名称)、销售区域、保险责任及责任免除、初始费用及退保损失、缴费方式、客户服务方式、保单获取及查询方法等内容。
不仅如此,根据规定,通过互联网宣传和销售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产品,须在产品销售页面显著位置以不小于产品名称字号的黑体字标注收益不确定性,不得片面或夸大宣传过往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