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建立险资负面清单需破除多重障碍
【编者按】在上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谈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时,称将努力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
作为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自从上海自贸区推行以来,就引发了诸多关注,并迅速在其他领域蔓延。例如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行长周小川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都表示,在外汇管理上要推行负面清单管理。近年来同样大刀阔斧放开管制的保监会也在两会期间表示,将尝试负面清单监管模式。
继续松绑
所谓的负面清单管理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外商投资管理办法,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国家禁止外资进入或限定外资比例的行业清单。乍听起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是针对外资的一项监管措施。所以当惠誉国际寿险业分析师JoyceHuang初次听到保险业的“负面清单监管”时,稍有些困惑:这究竟是针对外资进入保险业的负面清单还是保险资金投资的负面清单?在她推测,从监管层的表述来看,应该是后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到将进一步放开保险投资政策,把投资选择权交给市场主体,包括进一步拓宽基础设施投资、股权和不动产等投资范围;尝试研究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此前,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谈及保险业的负面清单监管模式时,提到“哪些东西你不能做,哪些领域你不能进去,明确地列出来,简单讲就是这个‘负面清单’。”他还强调,这个“负面清单”监管模式不仅是对外资,对内资也是一样。
按照监管层的表述逻辑,所谓的投资负面清单意味着保险资金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大松绑。从2012年以来,保监会一再放宽保险资金投资的渠道和比例限制,而且在监管的理念上也发生变化。2012年一口气推出十余项举措,2013年则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而《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的发布,更是预示着监管理念的重要转折。
监管层将之总结为“建立以保险资产分类为基础,多层次比例监管为手段,差异化监管为补充,动态调整机制为保障的比例监管体系”。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保险资产划分为固定收益类、权益类等五大类监管,同时建立监管比例、监测比例及内控比例的分层比例监管体系。
保监会的投资放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根据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保险业的企业债和另类投资等高收益资产占比较年初分别增加2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3658.3亿元,收益率5.04%,较上年提高1.65个百分点,是近4年来的最好水平。考虑到2013年股市和债市都不甚理想,这样的投资成绩单已算良好。
在其他投资(或另类投资)领域,尤为显著。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4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69775.71亿元。其中,其他投资7851.71亿元,占比11.25%。而在9个月之后,2014年1月资金运用余额77265.96亿元,其他投资13635.65亿元,占比上升到17.65%。
此外,2013年保险资管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达6933亿元,增量为3452亿元,超过了过去7年的总和,发行效率显著提高。而在2006年第一轮试点发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时,只有6款,其中1只是货币型,其他5只为债券型产品。
好的时机?
尽管保险业的投资成绩单有了很大改善,但当下是否是一步迈入“负面清单管理”的合适时机呢?JoyceHuang认为,这需要整个市场和监管的配套建设。“监管往往是一松一紧。尽管给了市场更大的选择空间,但监管层还是希望市场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说监管层有能力监控市场的行为不会失控。比如,保险产品的定价和投资方面已经在逐步放开,那么监管层是否有能力防止市场不会陷入过度竞争或者非理性投资?这就需要包括偿付能力监管在内的监管和市场配套的完善。”
在JoyceHuang看来,当前国内保险业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并没有真正反映市场的风险,“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在财务报表中得到体现,比如投资高风险的资产,应该在资本水平中得到相应的体现,以抵抗波动性。”她说道。
事实上,官方已经确定了新一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偿二代”的测试时间表:即今年6月产险,9月寿险。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曾经明确提出,“6月底前,要形成产险公司的偿二代标准体系,开展产险行业整体测试;9月底前,形成寿险公司偿二代标准,开展寿险行业的整体测试。”另外,据保监会财务会计部副主任赵宇龙透露,“偿二代”真正实施的时间最快在2015年年初。
虽然新一代偿付能力体系如箭在弦上,但是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配套是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这与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中一向重视债券有关。根据保监会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保险机构的资产配置中,债券类占比在43%左右,是最重要的资产配置品种。“保险公司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非常重,过去可能只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等,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产品的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保险资金运用对外部评级的依赖显著增加。但是整个信用评级市场显然不透明。”
近期的超日债违约事件就暴露出信用评级机构的乱象。超日债的评级机构鹏元资信评估公司在超日太阳的经营环境和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未及时出具不定期跟踪评级报告等,因此被深圳证监局公开警示。
保监会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此前曾经发文明确规定,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公司)债券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获得国家相关部门许可的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资质,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和业务制度并已建立完善的评级基础数据体系、违约统计体系和评级质量管控体系,同时其评级体系须运作良好、评级结果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
周期性风险
保监会之所以发文,明确保险资金投资债券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资质,原因在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随后出现的欧债危机,都凸显了信用评级的顺周期性及其对系统性风险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推动投资者正确使用评级结果,减少评级所导致的顺周期性及投资盲目跟风情况。
在某大型财险精算师看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仍然存在很多担忧,最大的担忧就是加大行业的周期性。“全面放开,实施负面清单管理需要行业有很好的信用评估能力、风险管理流程、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关键是险资放开可能进一步提高保险业跟随经济周期的波动性,顺周期效果显著,经济下行时可能加大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他解释道。
2008年金融危机后,拥有98年历史的日本大和生命保险破产,根源在于其激进的投资风格。在他看来,即使是偿付能力达标,也只能满足一部分外部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公司内控。
事实上,在经历了东南亚危机等苦难时期,日本寿险业的投资相对趋于保守,尤其是在房地产投资、未上市股票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工具方面。即使选择这些投资渠道,一般也要在事先设定利率以锁定自身风险,且投资的规模也保持在投资总量的5%以下。
而大和生命保险的投资风格却相当激进。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底,大和生命将其投资资产的30%投放于对冲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其中,投资与美国次级房地产债券和美国其他债券的资产更是占到了全部投资资产的20%左右。但是在部分精算师看来,目前国内各个公司的经营理念很难确保内控到位。
投资放宽还通过增加与金融市场上其他交易对手的风险关联度而进一步强化顺周期性风险。在美国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华尔街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也是美国不得不出手救助保险业巨头AIG的重要原因。
同时,有保险业内人士认为,当下放开保险业投资的宏观背景已经有所变化。中国的保险业改革开放尽管有一段时间,但是从宏观经济条件来看,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这是保险业能够保持一个较长的黄金周期的重要条件,没有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考验的保险行业缺乏市场的演练。
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不少采用了激进策略的保险公司在投连险上遭遇退保滑铁卢,但是并没有在行业内引起较大的影响,原因在于当时的保险行业的投资监管远远比今天要严格得多。
当然,也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当下市场依然处于低迷期。因此,尽管保监会放宽了投资比例,但是不少公司的权益类投资的比例仍然远远低于监管的上限,相信即使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放宽后,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变。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另类投资的风险可能会更大,因为这部分投资中隐藏了当下监管层颇为担忧的影子银行。从统计数据上看,过去一年,另类投资在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中的比例提升最快。另类投资的投资范围主要包括不动产、基础设施项目、私募股权(包括风险投资)、对冲基金、证券化资产(包括金融衍生品)、大宗商品等等。平安证券分析师缴文超预计,该类资产预计在2014年将会有一轮较大规模的上升。他预计2014年年底非标资产在总资产配置中占比将提升到10%。因此即使资本市场出现波动,保险公司未来三年总投资收益率维持在5%以上将成为可能。但他同时也提醒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将波及影子银行,从而影响保险公司投资收益。
随着投资比例的放宽,业内人士担忧,保险行业的道德风险可能会凸显出来。“如果因为激进冒失的投资引发某家保险公司陷入危机,是否应排除在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范围之外,直接破产清盘?否则各家公司凑钱解决个别赌徒的赌债,恐怕制度上有问题。”
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不少采用了激进策略的保险公司在投连险上遭遇退保滑铁卢,但是并没有在行业内引起较大的影响,原因在于当时的保险行业的投资监管远远比今天要严格得多。